【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2(人教版必修3).ppt

【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2(人教版必修3).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2(人教版必修3)

杜甫之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讽喻诗,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作者故事: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致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百物方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不久就名动京城。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人物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全诗琵琶女共弹奏了三次琵琶,你认为哪次弹奏是最动情的? 第一次: 举酒欲饮无管弦 (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之高超) 第二次: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初为《霓裳》后《六幺》。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思考 朗读第二段诗文,思考作者主要用了哪种手法来描摹音乐?有何好处? 比喻句 音乐 描写音乐的技巧: 1、比喻 2、叠音词 3、对比 4、动静结合 5、听者的反应 6、侧面衬托 7、环境烘托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第6课 导记·晨读晨练 pén zhé diàn niǎn ní bì cáo yè zhà xǐ bō bó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阅读诗歌,思考问题: 第6课 导读·边学边思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歌女自述生平: 诗歌中歌女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在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这种对比中,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什么? 琵琶女(明) 京城歌女 商妇 白居易(暗)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句) 怨 恨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