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哲学语录常用名言
泰勒斯:名言:“认识你自己。”
——这是每一个人离苦得乐的唯一路径
“认识你自己”,包含了关于“人”的最高哲学问题,并直指人应当如何活着的最根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的一生该如何过?”……
这一追问涉及了“我”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大问题,就是生从何处来?今生该如何?死往何处去?它们相互是否有所关联?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知道自己将向何去.则可以在现世确立清醒的生命方向,
老子教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人对各种事物知识的学习,要每天增加积累,才能有所得;而追求大记的智慧,恰恰相反,要每天减除、渐渐消烫心中各种的意识、欲求、妄想、情绪、杂念等等,直至空无所有的境界,即打开本自心中“道”的伟大智慧之门,达到无所不能为的最高创造性境界。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咐、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不妨好好想想,我们到底是谁,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记住,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发挥自己的特点,活出自己的光彩。不要自以为是,高估自己,盲目骄傲,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也不要低估自己,萎缩自己,不去打开自己生命特点禀赋的潜能。这两种人.都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针对“我是谁”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回答方式。
第一种是减法式的回答:去除你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角色、身份、面具、见解、情绪、感受……去认识“我”是什么,去感悟“我”一无所是、“真我非我”的虚空状态。这种答案不必说出来,也是言不可喻的,关键是经常如此地提问自己,逐渐体悟对虚幻的“我”的身体、“我”的存在、以及“我”的生活欲望的超越,达到内心的轻悦与洒脱。 虽然“我”的真面目是个空无、是一无所是,但是这个个体演化在这个世间,从各种因缘聚合出种种关系、角色、身份、处境,于是要做种种的行动和事情。在这个角度上,“我”还要认真圆满完成我的一切事情,而不是虚天地弃绝一切。
第二种是加法式的回答:把你的自然的和社会的角色、身份、关系罗列出来:男人、女人、青年、中年、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学生、董事长、官员、职员、会团成员……所有这些身份角色,可以转眼即逝,变化无往,无法永执不退*我们一是要尽性地正当地完成这些身份的意义和使命,二是不要沉迷其问因其得失而烦恼、忧伤、恐惧。
这两个“我是谁”,分别代表了“本真的我(空)”和“现象的我(有)”的关系。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圆融一体。 觉悟者不会得了前者鄙弃后者,或者迷于后者忘失前者。
当一个人觉悟到自己本自空无,什么也不是的时候,他同时又知道自己什么都是——是一切种种角色现象。他不会被角色假象所拖坠迷失,反而能够尽善地妙用自己的角色,哪怕是很辛苦操劳,却不是烦恼痛苦,并给自己和大家带来仁爱、和谐、喜悦、幸福……
当一个人破除“我”的迷执之后,心空能生万法,真空即出妙有,人生的假戏也能演得真如美妙起来!
关于泰勒斯,有一个千古传说;一天晚上,泰勒斯仰观天象,行走中一不小心跃进井里,他的女仆把他拉出来后说:“您只顾仰望天空,怎么能看到脚下的土地呢?”泰勒斯听到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大为掠叹。 于是就有了一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说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就此,柏拉图评论道:“凡事哲学者,总会被这般取笑。” 两千年以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泰勒斯“平反”说:“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入,才会没有出头之日。。“一个民族只有有了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前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面对世事无常,我们怎么办?
面对无常变幻,我们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往者不可追,逝去的不会再来,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因此我们不要老是活在过去,为往事所沉迷,背上过去的包袱不可自拔。 要善于忘绰过去,豁达轻快地为往事干杯!才可能抛弃消极的记忆与伤怀,享受洒脱的人生。 第二,既然一切都在时时变化逝去,因此我们在精神上,要学会明智地当即放下一切,既不执著往事,也不妄想未来,而只珍惜当下,全身心融人目前当下的生活,就在当下过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
永远要牢记:没有将来,只有现在。当代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将来就是现在。”现在此刻当下,你在做什么,你做得如何,也就已经决定了未来你的状况会是如何。所以佛教的智慧是,“但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