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绿色食品无公害稻谷生产2.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绿色食品无公害稻谷生产2

稻 飞 虱; 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迁飞性大害虫。两者相比较,白背飞虱发生较早,在4月水稻插后,陆续有长翅型的成虫进入稻田;普遍认为,推广杂交稻后,白背飞虱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从大发生的频率分析,褐飞虱仍是主要的害虫。 褐飞虱在中国发生的历史较长,但资料不全。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8次大发生: 1974年秋,全国发生面积300万hm2,稻谷损失25亿kg; 1975年5~10月,发生面积1267万hm2 ,损失19亿kg,挽回损失5.65亿kg; 1982年5~10月,发生337万hm2,防治面积1754.5万hm2次,挽回损失43.67亿kg,仍损失6.5亿kg; 1983年5~10月,发生面积1421.6万hm2,防治面积1509.53万hm2次,挽回损失35.12亿kg,损失4.28亿kg; ;1985年秋,全国发生面积1313.2万 hm2,面积防治面积1436万hm2次,挽回损失46.4亿kg,损失5.98亿kg; 1987年,发生面积1821万hm2,防治后挽回损失803.72万t,损失102.59万t,3.68亿元; 1991年,发生面积2320万 hm2,防治面积2380万 hm2,挽回损失965万t,损失166万t; 1997年,发生面积1900万hm2。 胡国文等(1997)提出按发生程度6 级划分,在1973~1994年的22年间,特大发生年(即6级)有1987年和1991年;大发生年(5级)有1973、1977年和1983年;中等偏重发生年(4级)有1974、1975、1980、1982、1985、1988、1989年和1993年;中等发生年(3级)有1976、1981、1986和1990年;中等偏轻发生(2级)有1978、1979、1992和1994年;轻发生程度(1级)有1984年。;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偶发、常发、重发区示意 (胡国文等,1997);  褐飞虱在四会大沙一年发生8个世代。根据广东省褐飞虱越冬调查结果,四会大沙(位于北纬23°19)正处于褐飞虱不稳定过冬区,暖冬年份可在再生稻、落谷稻上存活,有少量褐飞虱越冬,成为早春第一代的虫源。第二代于5月上旬起,长翅型成虫从外地迁入,主要虫源来自中南半岛(越南中部、泰国、老挝等地)。第三代是大发生代,短翅型成虫大量产卵,若虫数量激增;首先严重为害早插田,早熟种,继而为害中熟种。第四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出,若虫盛期在7月上、中旬,为害中熟和迟熟田水稻。第六代成虫于9月上旬大量进入晚稻本田,经过这一代的增殖,第七代成为晚稻的大发生代。 ;世代; 褐飞虱各虫态分为卵、若虫(1~5龄)和成虫,而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分化。各虫态历期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在一定的适合温度范围内,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在23~26℃时,平均历期为 9~10天;在27~31℃时,历期缩短为6~8天。若虫在23~25℃时,平均历期为16~19天;在26~31℃时,历期缩短为12~17天,一般雄虫发育历期较雌虫短1~3天。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在19℃时,一般为3~10天;在24~30℃时,2~ 6天。长翅型雌虫产卵前期较短翅型长2~5天。成虫寿命一般为15~25天,最长可达两个多月。 ; 褐飞虱雌成虫每天均可产卵(除产卵前期及濒死前),1只雌虫可产300~600粒卵,最多达1000粒;长翅型雌虫产卵量(250~540粒)一般少于短翅型。褐飞虱产出的卵量只及潜在生殖力的1/3~1/2左右。因此褐飞虱具有体形小、繁殖力强、寿命与世代较短、活动能力强等特点,并且生活于短暂栖境之中,种群波动剧烈,故属于 r 对策物种。迁飞又使褐飞虱得以选择最优的稻田生境,并迅速增加其种群数量,是猖獗性害虫。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 1、直接剌吸为害: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剌吸茎叶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使谷粒不饱满,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稻飞虱取食时,分泌凝固性唾液,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水分和养分输导。虫量多、受害重时,稻株下部变黑、腐烂,上部枯黄,称为“穿顶”、“虱烧”(hopperburns),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 2、产卵为害:产卵时剌伤稻茎组织,形成大量的伤口,促使水分向外散失,同时破坏输导组织,加速稻株倒瘫。 3、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是传播水稻病毒病的虫媒,能传播草状丛矮病(Grass Stunt)和齿叶矮缩病(Ragged Stunt);剌吸和产卵的伤口,有得于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排泄的“蜜露”,易招致煤烟病的孳生。;稻株叶鞘中两只褐飞虱所造成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