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育水域的核心理论—河川连续概念整治.DOCVIP

复育水域的核心理论—河川连续概念整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育水域的核心理论—河川连续概念整治

復育水域的核心理論(二)—河川連續概念整治   生態工程是基於對生態的瞭解,使工程的進行與建造,結合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使大自然的法則,揉合在工程中,使環境的改善,發揮最佳的效益。這樣的看法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或是對古代河川風貌的懷思,而是建立在科學性的探究與試驗分析上。因此河川生態工程有其嚴謹的理論作基石,其中最重要的理論就是「河川連續概念」(river continuum concept)。 水中生物在河流自淨作用的功能   這個理論是美國國家「司多爾水研究中心」(Stroud Wat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員費諾第(R.L. Vannote)等五位學者(1)提出的論點,認為河川長期處於變動的情況:水深、流速、斷面、形狀,甚至懸浮顆粒的濃度,經常改變,但是大自然有奇妙的因應,使河川上游流入的有機質與營養份,經由水中的無脊椎動物,如水生昆蟲、貝類,與脊椎動物-如魚類等的攝食,能夠達到最大的分解效率,使河川水質長期保持清潔的狀態。   這觀點並不是一朝一夕,突然迸出在科學報告上,而是自二十世紀初期,六、七十年來河川生態學者,諸多研究成果的累積,凝聚成一個重要的理論。原來,河川的流動不是無意義的行為,也不祇是水資源循環的管道,而是與水中的生物相呼應,水中生物不祇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生存的水流區段,而且因為水流的持續改變,使生物在空間上的分佈有漸進式的區隔,進而因不同水生物的攝食方式,讓水中有機物能達到徹底分解的機會(2)。 河川水流連續性變動的重要   反之,如果河川失去這種空間上連續性的變化,水流變成近似性的一成不變,水生物就無法徹底分解有機物,造成營養份在水域的累積,就減少河川水流的淨化機制。這個理論引人注意的是,任何河川污染的發生不祇是化學物質輸入超過河川自然淨化的負荷,而且物理性的改變水流,水深、河道形狀,都可能改變水生物群落分佈,進而致使物質累積在河川,對河川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   大部份的環境工程師,認為河川自淨作用的機制是在營養份最後的分解者─細菌或微生物,但是河川生態的研究者卻提不同的觀點,河川自淨作用的機制是對流進水域有機質,進行攝食的初級消費者與次級消費者,先將較大的有機顆粒(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erial, CPOM),顆粒徑長度大於1mm,藉由撕裂型(shredders)攝食型的水生昆蟲,分解為顆粒在小於0.5mm的細小有機顆粒(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FPOM)。 水生昆蟲分解有機物   這些細小有機顆粒再經由蒐集攝食型(collector)的水生生物吸收,排出粒徑介於0.0005-0.5mm的超小型有機顆粒(ultra 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UPOM)。超小型有機顆粒由於表面積較大,較易為微生物分解。   這些微生物(大部份是藻類)若吸附在水中顆粒與底部,還會有表面刮食型(grazer)的水生昆蟲來攝食,使得微生物群落不易達到最大量。撕裂型、蒐集型、刮食型的水生昆蟲,都有魚類或其他較大型的水生昆蟲來攝食,使牠們的群落不致成為最大量。末了魚類又被更高的消費者,如人類或鳥類攝食。 不同河川區段的水生昆蟲分解特徵   因此在河川上游,落葉較多,陽光較小,水溫較低,流速較強。體型扁平,緊貼在石頭上的撕裂型水生昆蟲,種類與數目較多,這些水生昆蟲進行異營常分解,河川的呼吸作用(respiration,以R表示)速率會大於藻類光合作用的速率(photosynthesis,以P表示),或簡示為P/R 1。   河川中游,河面較寬,承受陽光較足,藻類較多,大多附在水流較淺的石頭表面上,這稱為附生型藻類(periphyton)。石頭表面刮食性的水生昆蟲或其他無脊椎動物呈現優勢,撕裂型的顯著減少,這時藻類光合作用較水生昆蟲呼吸作用旺盛,P/R 1。 魚類對於河川自然淨化的功能   河川愈到下游,水深較深,陽光不易照到水底,附生型藻類消失,大都被漂浮性藻類(phytoplankton)取而代之,這時刮食性水生昆蟲遽減,大都以能在水底攝食的蒐集型水生昆蟲,與在水中攝食漂浮性藻類的浮游性動物(zooplankton)為主,於光合作用較小,異營性生物分解作用旺盛,P/R 1。   由於在河川不同區段,水生昆蟲與藻類有不同的分佈,相對應的是上游的魚類大都是攝食水生昆蟲的魚種,中游為攝食水生昆蟲與藻類的魚種,下游為攝食浮游性藻類與動物的魚種。因為上游、下游的魚類都可以游到中游覓食,所以河川中游最具魚類的多樣性。 顛覆傳統水利工程的論點   這是大自然非常巧妙的機制,魚類種類愈多,攝食的水生昆蟲種類愈多,相對地也愈能減少水中有機質與藻類,因此保持河川處於大自然的動態變化與開放,反而是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