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新课程的宣传与培训.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新课程的宣传与培训

高中新课程的传播与培训 “高中新课程传播与社会理解”项目组 为什么要加强新高中课程的传播与理解? 高中课程改革的社会参与度与支持力度 教育内部与外部 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 引发课改的内部需要 关键是促进学生发展 加强传播与培训的研究 项目的工作定位 1.工作目标: 促进教育管理者、教师等了解、理解、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能根据本单位(基层学校、进修教研部门、行政部门、其他单位机构)实际创造性实施高中新课程; 营造关心、理解、支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使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支持高中新课程改革; 优化培训与传播体系,使培训理念、内容、方式、组织管理、资源开发等各方面均有所改进。 2.基本理念 平等性:参与者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发展性:培训与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重视内容的生成性,方式的可操作性和效果的反馈性,提供情境化的、程序化、开放性的指导; 针对性:强调问题意识,以各类参与者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困难作为培训和传播的出发点。 3.新课程传播与培训的工作流程 需求调研 形成方案 实施多种活动(培训、宣传) 过程的评估、监控、调整 推进课改 关于需求调研 启动阶段的前期调查 (理念与技术、理想与现实; 学生、家长、教师、校长、教研员) 实施过程的即时调查 (经验、困难、专题、教学------) 实施传播与培训工作 传播 培训 培训资格与认定 一)传播工作 1.组织:与培训工作、各项目组和实验省协调。 2.具体任务: 提出必要的传播建议并予以支持、监督 加强对高中课改的民意调查并提出传播跟进建议 协助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学校、各类媒体开发多种传播资源和途径 3.传播的对象与方式 二)培训 1.培训内容框架 通识培训:在教育部领导下,由本课题组负责协调、组织(与1-6项目组和实验省合作、研讨、组织) 课程标准培训:由各学科标准组承担,本课题组提供培训的组织、协调 教材培训:由各教材编写单位负责,本课题组提供培训指导与协调 2.培训组织 集中培训 国家级培训(行政人员,骨干校长、教师、教研员) 省级培训-地市培训-联片培训(学校) 分散培训:以校为本,研训结合 培训建议 所有的参与者(原有概念中的培训者与受训者)都是学习者 坚持参与式培训理念 平等、对话、互动 质量监控 三)制定培训的资格认定和评估标准 “培训资格与评估”(草) 一)培训资格认定标准 1.培训单位须是经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资格认定的合法培训机构。 2.主持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及大多数培训者(不能要求所有,因为根据培训需要,应该可以请一些某个问题的专家做专题报告、介绍经验等)必须接受过上一级的高中新课程培训,熟悉高中教育现状、了解课程改革背景和基本理念,能够开发和利用多元培训资源。 3.培训者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硕士学位,有相关科研基础,参与过高中课改相关项目。 4.培训队伍稳定,时间精力有保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人员比例合理。 5.教室、活动场所、设备、食宿等硬件条件有保障。 6.有教师培训经验,以往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7.能获得所属单位的支持。 8.有良好的培训方案,合理、可行,内容、形式有创新。 9.有自我监控、评价机制健全,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资格认定办法 以申报竞标为基础,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成专家委员会评审后委托培训任务。 三)培训质量评估计划 1.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成立培训质量监测评估小组,负责参照教育部关于“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评估标准”制定具体评估方案、选择恰当的工具和组织实施评估。 2.评估内容应包括培训方案审议、培训过程监督与培训结果验收三部分,涵盖培训全过程,乃至追踪培训的长期效果。 3.评估方式包括培训机构及培训者的自评和受训者与评估小组对培训机构的他评。 传播与培训的策略 1.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逐步形成“实验、学习、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 2.依据实际需要落实分层培训、分类指导和分别要求 ,制定相应的培训策略 3.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和宣传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和平台 ; 4.突出参与、体验、开放、多样的思想,鼓励参与者主动参与,形成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滚动式、螺旋型培训与宣传体系。 本项目组

文档评论(0)

yanpi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