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选择题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治经济学》选择题复习

《政治经济学》选择题复习 第一章 经济学出现于古希腊。政治经济学出现于17世纪初,其内容是对国民经济的研究。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提出劳动价值论,它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继承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并以此为自己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具有工人阶级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经济规律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过程三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能动的创造因素)。 (2)劳动资料(最主要的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质和已加工的原材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还包括渗透性要素,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和管理,它只有渗透到实体性因素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改进工具和工艺流程,扩大和深化劳动对象,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包括4个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其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和分配是中间环节。 生产关系4个环节之间的辨证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方式。 (2)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它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一切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在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是社会生产关系)。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人和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经济规律,无论是否认识它,它都必然起作用。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为改造世界服务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1)物质资料再生产。(2)生产关系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 简单在生产。 扩大再生产。 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出发点和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分为二大类: 狭义的——是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中的产业结构,它又分为四种类型: 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农轻重产业结构。 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战后发展起来的为新兴产业。 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广义的——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非物质资料生产,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其他各业。 经济增长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和速度的变化,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质量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增长速度有四种表示方式: 社会总产值(一年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和)。 国民收入(一年内劳动者的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年内本国居民在国内外凭财产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一年内在本国范围内所有居民凭财产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总和)。 第四章 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 自然经济(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庭需要)。 商品经济(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2个环节)。 产品交换经济(是科学的推论存在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2)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过3次社会大分工,其中商品经济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商品的价值包括2部分: 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资料价值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不能增值)。 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就是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两者的比例在大量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 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实用价值总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价值形成就是交换价值,它的发展经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 第四阶段,是货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