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导致鱼病与防治.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毒导致鱼病与防治

病毒导致鱼病与防治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叫水产动物病毒病病毒及病毒病病毒(virus): 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DNA or RNA),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病毒的主要特点:1)个体徽小,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病毒颗粒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3)以寄主活细胞内寄生,寄主死亡,病毒扩散或死亡4)病毒对水产动物养殖危害较大病毒病的主要特点:1)潜伏期长,不易发现;2)传播快,难控制;3)防治困难,无特效药水产动物病毒病主要有以下几种:1 草鱼出血病1.1 病原体:草鱼呼肠弧轮状病毒,病毒的个体极小,呈颗粒状,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难以用药物治疗。1.2 流行情况:草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发病率高,5-9月主要危害草鱼种,5-7月主要危害2龄草鱼种,8-9月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1.3症状:病鱼各种器官组织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体色发暗,微带红色。病症主要有三种类型:红鳍红鳃盖型:鳍条,鳃和口腔发红;“红肌肉”型:撕开病鱼的皮肤或对准阳光或灯光透视鱼体,可见皮下肌肉充血;“肠炎”型:病鱼肠道充血,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1.4病理变化:病鱼严重贫血,血量减少;骨骼肌出现红血胞浸润,肠上皮细胞脱落1.5 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进行初步诊断  诊断时务须仔细观察病鱼体外和体内肠道等器官。首先检查病鱼口腔、头部、鳍条基部有无充血现象,然后用镊子剥开皮肤观察肌肉是否有充血现象,最后解剖鱼体,观察肠道是否有充血症状。如果充血症状明显,或者有几种症状同时表现,可诊断为草鱼出血病。(注意区分:肠炎型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2)根据病理变化诊断3)免疫学诊断1.6 防治:草鱼出血病的病毒活细胞内寄生;病鱼和死鱼不断释放出病毒,通过水体传播;并且该病毒抗药性强。这样就造成药物治疗的困难,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 1)注射灭活疫苗。对草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当年鱼种注射时间是6月中下旬,当鱼种规格在6-6.6厘米时即可注射。每尾注射百分比浓度疫苗0.2毫升, 1冬龄鱼种每尾注射1毫升左右。经注射免疫后的鱼种,其免疫保护力可达14个月以上。同时还可用浸泡疫苗进行浸泡免疫。 2)每100kg鱼每天用克列奥-鱼复康100克或鱼复药2号2.5-5g拌饲投喂,连喂 3-5天。 3)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混用),再加食盐0.5kg伴饲投喂,连喂 7天。 4)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刺槐子, 0.5kg 苍生2号,0.5kg食盐伴饲投喂,连喂 2天。2 鲤痘疮病2.1病原体:疱疹病毒,颗粒近球形,20面体,2.2流行: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流行于冬季及早春(10-16℃);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2 鲤痘疮病2.3 症状: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2.4 病理: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小突起,分层混乱;有些上皮细胞内含有包涵体2.5 诊断: 1) 根据症状初步诊断; 2) 观察增生物的组织切片为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异常增生; 3) 超溥切片观察疱疹病毒。2.6 防治方法: 1) 流行地区换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2) 升高温度或稀养有预防作用 3) 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4) 注射左旋体氯霉素:25mg/尾鱼,结合0.225ppm药浴,7d后见效。用0.4-1 ppm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3 淋巴囊肿病3.1病原:淋巴囊肿病毒,DNA病毒,呈正二十面体,直径130~330nm。3.2流行情况:最早发现的病毒病,已发生于包括鲆和鲽等100余种海淡水鱼类,多发生于高温季节。3.3症状:属慢性皮肤瘤,在皮肤、鳍及鳃部有水泡状肿胀物,其大小随部位不同而异,大多分布于血管附近。3.4病理变化:淋巴囊肿细胞独一无二地肥大鱼体细胞,成群细胞由于压迫而呈多角形;细胞具有透明厚膜3.5诊断: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3.6防治:无有效方法4 真鲷虹彩病毒病1.病原:真鲷虹彩病毒(Iridouirus): 病毒粒子正六角形,大小为 200 ~ 240 nm;感染部位为鲷科鱼类的脾脏,其次为肾脏。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发黑、体表和鳍条出血、脾脏肥大,肾脏肥大。 [光镜] 病鱼脾脏有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 [电镜] 脾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