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临床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脘穴临床应用

中脘穴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额头痛(阳明经头痛)、痿证等症,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微通或温通法。 1呃逆 患者张某,女,60岁,有慢性胃病史8年,每因饮食不当或外受风寒而频发呃逆,开始时常规选用内关、章门等穴,效果不甚理想,后加用灸中脘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按:呃逆的产生,一般是因为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胃气不足,阳气受遏,胃气不得下降而发。灸取中脘以鼓舞人体胃气,从而和胃降逆而止呃逆。 2精神疾病 患者冯某,女,40岁,因受惊吓致思维错乱,言行反常,情绪变化无常,在外院诊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狂”范畴。又如患者苑某,女,56岁,1990年11月在参加他人葬礼时受到惊吓,之后出现全身针刺样感觉,时轻时重,伴头痛,心烦,坐立不安,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属于中医“脏躁”范畴。此类疾病产生的根本所在是痰闭心窍,神明受阻。在常规针刺心俞、噫嘻、人中、百会、神庭、鸠尾等穴的同时,灸中脘穴,取得了明显疗效。按:中脘为胃募、腑会,灸中脘能健运脾胃,振奋阳气,化痰通络开窍。 3冻疮 患者李某,女,16岁,每年冬季面部冻疮多年,伴局部痒甚、肿胀、疼痛麻木感,用火针点刺中脘穴,仅5次痊愈。按:冬季易患冻疮者,多因其素体脾胃阳虚,外受寒冷之邪,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或肢体末端失于温煦所致。火针点刺或灸中脘可以振奋中阳,从而起到温阳散寒、通经活络、荣养肢末的作用。 4关节疼痛 患者梁某,女,47岁,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近10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多年,效果不佳。诊治中,在常规取穴的同时,用火针点刺中脘穴,疼痛明显减轻,近年病情稳定,未再进一步发展。又患者黄某,女,33岁,主因“腰及双胯、双膝关节疼痛5年”就诊。在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不显,需靠双拐方能勉强行走,活动时间稍长即感疼痛难忍。用火针点刺中脘穴,仅1次后患者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扶拐行走时间明显延长。按:本病一般由于患者素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病。火针点刺中脘穴能鼓舞人体正气,正气充足则可促邪外出。 5前额头痛 患者王某,男,20岁,主因“后背发僵2个月伴前额头痛2周”就诊,自述有受风寒病史,在常规取穴的同时加用中脘穴以振奋中阳,祛风散寒,治疗1次而临床痊愈。按:前额头痛多见于痰湿阻络头痛,气血不足、脑窍失养之头痛及外感头痛。中脘为任脉穴,任主一身之阴,水液代谢也与任脉有关,又因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故针刺任脉穴可健运脾胃,燥湿化痰,痰湿去、经络通而头痛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中脘为胃募,针刺中脘可促进气血生化,气血足,脑窍得养而头痛止。 6痿证 患者王某,男,35岁,发作性四肢力弱6年余。在某医院诊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每次发作经静点氯化钾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舌淡,苔白腻,脉细滑。针取中脘穴,共治疗5次而痊愈。按:痿证指四肢痿软无力、纵缓不收、肌肉萎缩等病症,可见于西医脊髓炎、末梢神经炎、周期性麻痹、周围神经损伤、格林-巴利及肌萎缩等多种疾病中。中医认为多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所致。针取中脘可使气血充盛,筋脉得以濡养,从而痿证可愈。 “胀满中脘、三里揣”。 “主中土停寒,腹痛腹胀……吞酸吐酸……面色萎黄,饮食难化”。 “若脾虚发搐,或吐泻后发搐,乃慢惊风也,灸中脘五十壮”。 “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 “治小儿癖气久不瘥,中脘、章门各灸七壮,脐后脊中灸二十壮”。 “灸疳瘦法,中脘、章门各灸七壮,脾俞七壮,命门二七壮”。 中脘“为胃肠病及子宫病之要穴,胃痉挛、胃加答儿、胃下垂均灸此穴。子宫前后屈、子宫后屈……均宜灸此穴,与手阳池同灸。胃扩张、胃下垂、子宫后屈,灸中脘即愈”。 “霍乱吐泻,乃冷物所伤,灸中脘五十壮”,“霍乱中脘可入深”。“水痢不止,中脘针神效”。 “溏泻,中脘针,三阴交、脾俞各三壮至三七壮”。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怀孕的人不能灸腹部,是古书上所载,但中脘却是必要的位置。因为中脘能减轻恶阻,常灸可使生产顺利”。 “将中脘、巨阙、下脘、梁门称为中五柱。中脘、建里、阴部为小五柱。中脘、期门、大巨为大五柱。治疗心悸亢进、呼吸困难、呼吸器病,能止咳嗽频发及治气喘”。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有气痫者恼怒思虑而成,须灸中脘穴而愈”。 “一妇人病痫已十年,亦灸中脘五十壮愈。凡人有此疾,惟灸法取效最速,药不及也”。 “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 “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 “气滞郁而不伸,针中脘、阴部、梁门”。 “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中脘、下脘主腹坚”。 “九种心痛及脾痛,上脘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