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亮点及开发策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旅游亮点及开发策略

生态旅游亮点及开发策略“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并在1986年于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1]。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开展的既能获得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2]。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显著不同的理念是“保护性”和“责任性”,集中体现在环境保护和社区参与上,并且对生态旅游者也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3-4]。“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的共同呼声,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全省基本形成了生态旅游和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体系[5],但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研究结合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促进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丰富生态旅游的研究理论,并为贵州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1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竞争优势分析(Strengths) 1.1.1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宜人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面积约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73%,有喀斯特峰丛、峰林、瀑布、峡谷、洞穴及地下河等景观,构建了以“奇山、秀水、美石、异洞”为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境内多山地和丘陵,森林覆盖率达39.9%(2009年),山水景色千姿百态,自然风光神奇秀美。黄果树瀑布、龙宫、马岭河峡谷等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0年,贵州省已经建立了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6]。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加之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由于距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1600mm之间,非常适合旅游。贵州的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增加了风景的可观性。 1.1.2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特点,类型复杂,组合多样。贵州是我国的能源大省,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境内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址条件好。贵州也是生物资源的宝库,贵州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等14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6类。有70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7]。 1.1.3浓厚的民俗风情与民族文化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贵州省有4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各民族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贵州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226个,市县级1500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其中著名的有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石阡万寿宫、平坝天台山伍龙寺、楼上古寨等。各民族的服饰、礼仪、节日和传统民族工艺,如蜡染、傩戏及侗族婚庆节、彝族火把节、苗族姊妹节等,都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文化气息。 1.1.4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省被列入3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并且下一期规划纲要中将更加注重发展贵州红色旅游。在全国红色旅游中,贵州红色旅游也占据了一定地位,特别是遵义会议会址,镇远青龙洞、息烽集中营旧址,普定穿洞遗址、大方奢香墓等充分体现了贵州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 1.2竞争劣势分析(Weaknesses) 1.2.1旅游开发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景点分散,交通条件差 虽然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加快了基础设施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