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姓望族对经济文化价值和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著姓望族对经济文化价值和影响

著姓望族对经济文化价值和影响作者:吴仁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公元2002年1月,经省(浙江)、市(温州)人民政府批准,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行政区划再次进行调整,新龙湾区辖有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等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梅头等镇。新龙湾区东面东海,南接瑞安市,西邻鹿城、瓯海二区,北濒瓯江,与永嘉县、乐清市隔江相望。全区总面积279.02平方千米,总人口31.04万人。浙江温州龙湾地区在明代由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文化较昌盛,因而涌现出诸如二都黄氏、李浦王氏、永强普门张氏、七甲项氏、英桥王氏、梅头东溪姜氏和前街陈氏等众多望族。这些明代望族中的精英,不仅对于温州龙湾当地,对于温州之外的国内其他地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也均产生重大的作用与影响。 一、明代温州的社会经济文化与龙湾地区的著姓望族述略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古时交通十分不便,出入温州最便捷的通道是水路。孟浩然有诗云:“我行穷水国,孤帆天一涯。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温州面临东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所以它不仅有渔盐之利,还可发展海洋贸易。温州临海,其土积鹵,其地宜盐,故设盐场,名曰“永嘉场”。温州龙湾地区永嘉盐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时任宰相刘曼的变更盐法,当时在浙江沿海设立了十个盐监院,而永嘉盐场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永嘉的产盐场,就是现在的龙湾区永强沿海一带。宋时,永嘉场为温州四大盐场之一。迨至明代,“永嘉场在二都,东临大海。其乡一至五都,国初(明初)以濒海故,尽占籍为灶。灶户一千四百,正丁一千九百九十。每大丁一贴办小丁五。额办盐六千七百四十五引三百三十一斤十五两二钱。每丁分与沙坛一亩,仍官给铁锅牢盘一口,及山荡樵采以至耕煎。 区分二十四团,总催八十名,分立八扇。每扇岁一人征收课盐,贮之仓场,候商人执引,以次照支,谓之常股;后因边储急用,增直召商中纳,越次支给,谓之存积。成化间),御史林诚以仓盐多耗,疏令沿海灶盐并输半价,始分本、折二色。弘治间),侍郎彭韶廉知其弊,奏并征折色,计一千四百一十五两三分,解纳运司给商,任其到场买盐、听掣商灶,一时称便。正德间),当道议将灶户田每五十亩准一小丁以足原额之数,庶几得通变之宜。然温郡五县地方,商盐住卖水程,悉在不注。夫永嘉产盐惟一、二、三都,其余诸乡既无商盐货贾,则民间之食私盐,亦势所必至,使无变通宜民之术。”[1]另外,也由于温州临大海,故它自古以来海外贸易较为发达。北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999年),温州与杭州、明州(今宁波市)一样也相继被中央朝廷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从此温州的对外经济贸易也日益发展。而温州的传统农业,在宋元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迨至明代也持续发展。首先,明代浙江的温州和杭州、台州所属海岸以及舟山岛海岸都进行了海塘建设,合计有66处之多①。发达的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再加上玉米的引进和推广等原因,故明代的温州和处州、台州、金华等浙东四府与嘉兴、湖州等浙西二府皆属浙江省的余粮府郡,而浙江省其他的府郡则都是缺粮较严重的地区。其次,明代温州经济作物种植业比较兴盛,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也较活跃。温州最迟在元末即已种植棉花,其时当地称它为“橦花”。迨至明代,温州地区棉花的种植更为广泛,并有力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史称:“永嘉之双线布,乐(清)之斜纹布,独为他郡最”②。至于明代温州府的麻类作物则主要产于山乡陆地,“其女红不事剪绣,勤于纺绩,虽六、七十岁老媪亦然。贫家无棉花、苎麻者,或为人分纺分绩,日不肯暇”③。再次,明代是温州茶叶生产的繁荣时期。温州在明代所产的名茶,有乐清之雁山茶,瑞安之胡岭茶,平阳之蔡家山茶等④。其他,诸如温州的柑橘有大面积的生产、温州的漆器则以地名⑤;等等。总而言之,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造成明代的温州亦工商业发达和经济繁荣:“浙江右联坼辅,左邻江右,南入闽关,遂达瓯越。宁、绍、温、台并海而南,跨引汀、漳,估客往来,人获其利。”⑥物质文化发达之地,往往非物质文化也随着水涨船高。温州古称“东瓯名镇”,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报载,温州目前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的项目有336个,其中永嘉昆剧、温州鼓词、乐清黄杨木雕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7个,苍南夹纈、拦街福等省级“非遗”项目有43个。[2]众所周知,温州有四千余年的文明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它也是创造文化的一片热土。由于山岳阻挡,温州地区形成了“瓯越”这样独特的文化圈,古称东南邹鲁,其人脉人文亦流长源远。早在明代以前,温州即已人文蔚起。例如,温州历史上最先载入廿五史的历史名人是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张进之(瑞安人,约370年438年),其家殷富,乃郡之著姓,他即以“世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