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NA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及辐射损伤易感性相关性探究
DNA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及辐射损伤易感性相关性探究摘要: [目的] 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设计,在对唐山市放射人员体检基础上,以113名出现染色体畸变的射线工作人员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5岁)、民族、工种配对,选择与病例在同一工作岗位、工龄相近、累积受照剂量相同或相近且无辐射损伤的放射人员为对照组(113名)。以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XRCC1基因,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 26304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同时携带CT/TT基因型的有23对,病例组携带CT/TT基因型而对照组携带CC基因型的有37对,病例组携带CC基因型而对照组携带CT/TT基因型的有20对,两组同时携带CC基因型的有33对,χ2检验显示两组间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243),携带26304CT/TT基因型的射线暴露者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是携带其他基因型个体的1.85倍(95%CI 1.08~3.16)。XRCC1 G27466A位点和G28152A位点的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XRCC1 26304T等位基因频率病例组(35.84%)高于对照组(22.57%),差异有显著性(P=0.002);XRCC1 G27466A位点和G28152A位点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XRCC1 C26304T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联。未发现XRCC1 G27466A和G28152A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
关键词:X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辐射损伤;染色体畸变
文章编号:1006-3617(2007)01-0036-04
中图分类号:R1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X射线、γ射线、β射线等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查、治疗、工业探伤、食品处理等领域,接触射线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可使生物大分子发生激发和电离,导致多种生物学效应。但是射线工作人员对电离辐射的反应有较大差异,在相同的暴露情况下,有人染色体损伤明显,有人却不发生损伤。可见个体易感因素在辐射损伤发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人类X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1,XRCC1)是一种重要的DNA修复基因,在辐射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报道XRCC1基因主要存在3个多态性位点,这些位点发生突变后,可以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相应氨基酸改变,它们分别是第六外显子上C26304T(Arg194Trp)、第九外显子上G27466A(Arg280His)、第十外显子上G28152A(Arg399Gln)[1]。这些变异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活性。最近的研究显示,XRCC1基因多态性与头颈部、肺、食管以及结肠等部位肿瘤的风险相关[2~5]。但XRCC1基因多态性与辐射损伤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我们在控制导致染色体损伤其他危害因素的情况下,探讨XRCC1基因的多态性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揭示在同样暴露情况下导致损伤程度不同的原因,为寻找筛检电离辐射高危人群的生物学检测指标提供线索和依据,对保护暴露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唐山市从事射线工作且染色体异常的人员(113名)。按性别、年龄(±5岁)、民族、工种配对,选择与病例在同一工作岗位、工龄相近、累积受照剂量相同或相近但无辐射损伤的放射人员为对照(113名)。研究对象共113对,男性93对,女性20对。其中病例组年龄36.50(22~57)岁,工龄10.00(1~35)年;对照组年龄37.00(22~58)岁,工龄10.50(1~36)年。年龄、工龄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累积受照剂量24.75(0.95~84.75)mSv,对照组为24.52(0.59~79.50)mSv,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照WHO标准(以每天吸烟1支以上,且持续1年者视为吸烟),病例组中吸烟人数和吸烟率分别为21人和18.58%,而对照组则为26人和23.0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医用X线接触者83例,工业探伤人员18例,其他人员12例。对照组工种与病例组一一匹配。
1.2 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疾病史、吸烟情况。接触射线种类、累积接触时间、累积受照剂量等资料来自放射人员健康档案。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0×PCRmix,限制性内切酶PvuⅡ、RsaⅠ、NciⅠ(MBI公司),引物由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