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3.1.2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 课堂练习 季风环流 材料二 17~18日亚太地区大气环流形势图 (1)亚洲东部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日本季风气候的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地震发生时,本州岛日本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 (3)日本此次地震引发的核泄漏,17~18日我国会受到污染吗?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七月 60?N 30°N 亚 欧 大 陆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亚洲高压 阿留 申低 压 冰岛 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低压 高压 夏威 夷 高压 一月 七月 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在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小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广,基本呈带状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南亚 东亚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其它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A ● ● B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冰岛低压 北半球 1月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高压 ● A 东南季风 亚速尔高压 北半球 7月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0o 0o 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o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o 60o 东南信风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 A 东南季风 亚速尔高压 北半球 7月 原因: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风向: 冬季:东北风(高温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 成因: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东亚: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1、风向: 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2)A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气候此时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 (2)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2.当气压分布如图 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处是大西洋,此时受低压控制 B.1 月份时,北半球海陆气压分布呈图中所示 C.此时 A 处吹东北风,C 处吹西北风 D.图中海陆之间的气压差异是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造成的 B 3.下图为某月 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1)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C (2)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A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D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级地震。受地震影响,3月12日到15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相继发生化学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且放射性物质明显随风向变化而转移。当前日本核电站泄漏出来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包括碘131和铯137。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铯137会造成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为保护当地居民,日本政府已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应对辐射的药物——碘片。17~18日,我国东部沿海城乡居民出现了碘盐抢购狂潮。 * * 南极 北极 赤道 赤道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1、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单圈环流 2、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极地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判断气压带和风带 N N S S 东北信风 西风 东南信风 西风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0?° 30?°N 60?°N 90?°N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右偏 左偏 4.抓“移动”——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