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康复治疗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康复治疗技术

脊髓损伤康复 提纲 一、评价和检查: 1、ASIA2006(更新部分); 2、尿流动力学; 二、治疗: 1、临床治疗技术: (1)神经源性膀胱:骶神经调节(磁刺激); (2)压疮:VAC; (3)运动:肌肉功能重建; (4)痉挛:Botox A; 2、康复治疗技术: (1)步行矫形器: WO,RGO, ARGO, Parapodium(步行支架); (2)智能肢体训练器:Motomed,站立踏步器; (3)站立式、上下台阶轮椅; (4)不完全性SCI患者FES辅助步行; (5)康复机器人(人体外骨骼):HAL-5,充气型,Lokomat,Armeo,Handy 1。 三、Impossible is impossible 1、ASIA2006(更新部分) (1)上下肢运动评分(上肢总分 50 分,下肢总分 50 分)分开计算。 (2)增加了 5*级。 (3)残损分级: ① C级最后特别加括号说明小于 3 级的肌力是指(0 - 2级) 。 ② 明确 B 级与 C级的区别。 ③ D级中,将 at least half (至少一半) 用着重号强调。 (4)ASIA残损分级步骤。 (2)MMT肌力分级 0   完全瘫痪 1   可触及或可见肌肉收缩 2   在无重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3   对抗重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4   在中度阻力下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5  (正常肌力)对抗完全阻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 动活动 5 * (正常肌力)在无抑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 ,对 抗充分阻力下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 (3)ASIA残损分级(修改自 Frankel 分级) A 完全性损伤:在骶段 S4 - S5 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保留。 B 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 S4- S5 存在感觉功能 ,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 ,且平面以下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 3 级(0-2级) D 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 ,且平面以下至少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 3级。 E 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注:当一个患者被评为 C 或 D 级时 , 具备两者之一: ①肛门括约肌有自主收缩 , ②运动平面以下有 3 个节段以上有运动功能保留。 尿动力学技术 1 尿动力学技术 2 1、临床治疗技术 (1)神经源性膀胱: 骶神经电调节(磁刺激) 电调节是指通过电流刺激神经纤维,借助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干预原有的神经反射,从而达到调节膀胱括约肌和盆底诸多结构功能的作用。 它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如外周神经损伤等则无明显疗效。 电调节部位:膀胱内电调节、骶神经根、阴部神经、下肢胫神经。 发展历史 1963年,Caldwell首次运用植入电极对盆底进行电刺激治疗压力性尿失禁; 1981年,加州大学泌尿外科应用骶神经电极植入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获得一定经验; 80年代末,Schmidt和Tanagho等发现,骶神经刺激能够抑制不合适的神经反射,为神经调节及骶神经电刺激(SNS)技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最近SNS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尿急尿频综合症和慢性尿潴留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 骶神经磁刺激 骶神经磁刺激是一种新型非创伤性的刺激神经系统的方法。磁刺激是利用时变电流流入线圈,产生时变磁场,从而在组织内感应出电流,使某些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无创性诊断和治疗技术。 Yamanishi等对磁刺激和电刺激抑制逼尿肌过度活跃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所有患者初尿意和最大充盈时膀胱容量均增加,但磁刺激组最大充盈膀胱容量增加的程度大于电刺激组,其中3例患者逼尿肌过度活跃消失,电刺激组没有,进而推测在抑制逼尿肌过度活跃方面,磁刺激可能比电刺激治疗更有效。 (2)压疮治疗:VSD→VAC 负压伤口治疗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种加快患者伤口愈合的新型方法。 (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于 1993 年由德国外科医师 Wim Fleischmann 博士最先提出并应用于创面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2)1997 年出现了由美国外科医师Argenta倡导的真空辅助闭合(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技术。 (3)1994年由佛山市中医院裘华德等人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技术,并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和骨科病人, 取得良好疗效。 如今,VAC 技术已是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常规的应用于部分急慢性伤口、愈合障碍创面、压疮、皮瓣转移术及烧伤创面植皮术前。 ① VAC的使用材料 负压引流装置(负压源): 对密闭良好的创面,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