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生复育-植生复育-利用植物清除污染物PCB-农艺学系.DOC

植生复育-植生复育-利用植物清除污染物PCB-农艺学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生复育-植生复育-利用植物清除污染物PCB-农艺学系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系四年級 專 題 討 論 植生復育-以多氯聯苯為例    Phytoremediation –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as an example 主講學生:吳晶晶 指導教授:林彥蓉老師 時 間:2012 年 4 月 26 日上午10:20 地 點:農藝系館 112R 摘要 利用植物將環境汙染物質去除、吸收或使其成為無毒形式之技術稱為植生復育。本篇文章以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PCBs)為例,瞭解植生復育中不同的反應機制。微生物分解PCBs的機制將含有4個以上氯原子的PCBs同源物進行無氧還原之脫氯作用,而較低氯數的PCBs則藉雙加氧酶(dioxygenase)進行有氧協同代謝,經脫氯、解環及礦化作用產生毒性較低的無機產物。植物對生物異體(xenobiotics)的代謝途徑可以以綠色肝臟模式假說(green liver model)說明,第一階段使PCBs的羥基化產生較高的可溶性及活性;第二階段將PCBs與植物糖分子結合降低毒性;第三階段將結合性物質儲存於液胞或細胞壁中。以具穩定特性及根圈促進機制之雜種白楊木吸收PCBs同源物為例,白楊木可以吸收與累積半揮發性的PCBs,且PCBs的累積與根部濃度(root concentration factor;RCF)有相關性,較高疏水性的同源物(例如PCB 77)會有較高的RCF,在植物組織中累積的附著力也較容易。植生復育偏好選用具附加價值的非作物物種,例如特定草本植物可藉由Cucurbita pepo ssp. pepo(南瓜)的根分泌物促進吸收PCBs的能力,但其中機制尚未明確。近年來植物遺傳的限制使轉殖微生物分解PCB基因的研究興起以提升植生復育的效力,不過轉殖基因水平式汙染的風險仍存在,因此極需要完整的風險評估以及抵減策略的研究。植生復育藉由太陽能清除有害物質的自然清除系統深受各國環保單位重視,但其受到植物耐受程度及效率的限制,其技術仍有待改善與倡導。 關鍵字 植生復育 (phytoremediation) 轉基因 多氯聯苯 油症 前言 城市的發展使工業發展與環境衝突不斷上演,維護往往總是汙染後的補救措施。多氯聯苯(PCBs)具有良好物理及化學的穩定性,長達半世紀(1929至1970年)在工業上被廣泛的生產與應用,Aroclor為孟山都公司在1930至1977年間販售之PCBs註冊商標,其命名規則以4位數組成,例如現今研究文章中可常見Aroclor 1248,前兩位數代表苯環骨架之碳原子數(PCBs為12),後兩位數代表氯在總分子量中所佔的比例。PCBs在1979年因為高度的生物累積及毒性被大部分國家禁止使用(Zhao et al., 2010),定為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已估計全球已有150萬噸的生產。PCBs為疏水性有機汙染物(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ants;HOPs),此類汙染物在水相中溶解度較低,傾向吸附水中懸浮粒子而沉澱於底泥,因此在禁用多年後目前仍存在機具滲漏土壤及汙泥汙染的問題。疏水性(hydrophobicity)可以由正辛醇-水系統中的分配係數值(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Kow)作為指標,有機物之Kow取對數值與其於水相中的溶解度呈線性負相關,可以此來預測PCBs在環境中的移動性。 PCBs為可儲存之脂溶性物質,藉由脂質的累積在食物鏈中傳遞,難以自體排除,對於植物界、動物界及人類的健康有極大的威脅。一項研究指出PCBs會損害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功能,例如賀爾蒙分泌、免疫系統及肝臟功能失調(Golden et al., 2003),在油症事件中受害者因體內毒素的影響,皮膚開始變黑並出現腐蝕性反黑的爛瘡,就算復原仍留下坑洞的皮膚表面,毒素藉由血液可傳給下一代,產生所謂的「黑嬰兒」並潛藏器官病變的風險。 理化處理之翻土稀釋法或是酸洗法是台灣最常使用於汙染土壤的方法,但對於土壤之基本性質及土壤品質仍具有破壞作用,因此對環境較為友善的植生復育技術逐漸受到重視,開始用來處理土壤污染問題,並研發其地上部成為具有附加價值之生質能源,大規模栽種亦可美化復育當地環境與生態。植生復育為生物復育的一種,起源於活生物體常常暴露在多種自然(相剋物質Allelopathy)或人為(異體物質Xenobiotics)的有毒物質中,因此他們也發展出複雜的排毒機制防止暴露下所造成的傷害,生物修復便是利用此自然能力去降解有毒化學物,以PCBs為例傳統上的清除方法,利用溶劑萃取後採用離場整治將汙染土壤挖掘並移除(Campanella et al.,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