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资本 - 社会学视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身份资本 - 社会学视野

身份——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 王 力 平 摘 要:身份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行为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现象,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身份现象能够“再生产”出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模式等社会现象,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这种意义上讲,身份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意识、身份情结促生了身份的社会资本属性,并且作为一种潜在的行为规则体系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身份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关 键 词:身份 身份现象 社会资本 引 言 身份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行为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现象不可能一挥而去,它在社会层面上表现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身份作为一种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存在。忽视了这种存在,忽视了对这种存在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就很难理解今天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与特征,很难深刻地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及其发展,进而就很难把握今天中国的社会。 一、身份的概念解析 身份(Identity/Status)是中国人话语体系中常见的词汇,身份的概念在个体意义上与英语中的“Identity”一致,而在社会意义上与英语中的“Status”近似。在个体意义上强调身体的区分和认同,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1]而在社会意义上强调个体所处的文化认可的社会空间位置的标识或地位等级。 从一般意义来讲,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资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因而人人皆有身份。” [2]从理论意义来讲,身份是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3]身份是社会成员的社会属性标识和社会分工的标识,身份标识越多,社会结构就越致密而稳固,致密的身份标识容易形成和制定对应一定身份的行为规范,进而使社会秩序井然。身份也是人的一种社会归属,也指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或受人尊重的地位,[4]身份就是个体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标识、社会属性及其社会位置。 身份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最基本要素,身份指的是“谁”,是什么样社会属性的人,而与身份相关的角色标明了什么身份的人被期望应该如何行为?有了身份及其相应的行为规则才形成了有机的社会结构体系,通过对对方的身份认定,确定个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最初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群体或组织都是通过身份认同过程来实现的。 身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一种是先赋性身份,如籍贯、年龄、性别、辈分、家世等;另一种是自致性身份,如政治身份、行政职务、职业、专业、学历、技术职称、各种组织成员称号或名誉称号等。身是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依据,确定人们地位高低、权利大小、义务多少的根本标准身的本质就是讲究差别、亲疏、尊卑、贵贱,因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切差别的总根源 Peter Straffon NickHaes.A Student’s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Z].Edw ard Arnold,19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 [3] David. L. Sills Editor,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um 15,Copyright(c)1968 by Crowell Collier and Macmmillan.INC,1968:250. [4] 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175. [5] [6] 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C].中国人业书(17).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与方法篇(1992).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98. [7]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 [8]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9]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86. [10] 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5. [11]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71. [12] [加]巴里·韦尔曼.网络分析的某些基本原理[J].国外社会科学,1991(6):18. [13] 李路路.中国非均衡的结构转型[C].裘方.社会学家的眼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208. (本文发表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