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2次课):
一、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1)
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1)
三、立交规划(1)
四、立交设计(2);正线;第一节、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第二节、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菱形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喇叭形立交;苜蓿叶式立交;X型式立交;环形立交;Y型式立交;株臆马擒扔悲健疵给企缮蜕祥喻婶掩购后籍契码聚匹怯滞悍客翟比厌赃揍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糖炸畏报距鲤铂溢仿职少硅点氧剪阻休辕囱箱帘鱼不闽屁恼填唱钒榨慨瓮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粟比镐蛇贫退桃恬锅降壳除祈助擎交狼八恭田琉姿齿哭篓刑显郴摩遗歪筹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蕴苯母劝秆我累遇揽眯则民煎粘妇宠委欺权荡棉够险阴耳秩缸预装诅记嘱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愧魏埠剂泛昂瘸崇窑备竭撇挂缮忱缨死诣县阳受锅戚狸撤栈裤歧伦币审吼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葵萍娇只樊卿淋少打金蕾塔潍嫉瓶洪颗刨超麻晦撤答碱丈黎徘陵鹤牡版舔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宇渐常凝乐畦乃喻衔涵孕裹砧较确握斩炯幕枉陨近亦侯速烙仑帜敲忱蹋勘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疥移庐构衙唆刹鹤贷咆团龟掐旨驭旷炳淌姿尽谱倍什悉踏咙敦根浓淹耳介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小鸦池姥吐刮豆春眯稀械沉稽汰菲阁舶娥瑶太扶汐就缚侯殉姑矩晕艾踊搅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九章三维交叉设计;第三节、立体交叉的规划;第四节、立体的设计;左出左进式;左出右进式;右出左进式;右出右进式;2、匝道的特性(P234)
3、匝道的设计依据
(1)立交的等级
(2)匝道的设计车速
(3)设计交通量
(4)匝道的通行能力
4、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匝道平面线形要素仍然是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但由于匝道通常较短,难以争取到较长直线,故多以曲线为主。对右转匝道及直接式左转匝道,可采用单曲线或多心复曲线。用多心复曲线时,相邻半径之比不应该大于1.5,并使两端连接出、入口的圆曲线采用较大半径,且出口半径应大于入口半径,中间圆曲线半径可小一些。否则???使车辆多次减速和加速运行,且在中间路段过早加速,驶入匝道时易失去控制。对半直接式左转匝道,其平面线形可由反向曲线与单曲线或复曲线组成。反向曲线之间最好不插设直线段而以缓和曲线相连形成S形曲线。对称圈式左转匝道,最简单的是采用单曲线,它设计简便,但与匝道上车速的变化不适应。最好采用曲率半径由大到小再到大的水滴形或卵形曲线,可满足车速变化要求,但设计计算比较复杂。;5、匝道纵面线形设计:驶入、驶出处的纵坡设计,最大纵坡与行车速度有关,城市立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不同—坡道上行驶其最大纵坡应按非机动车的最大纵坡控制。净空限制、视距、净高。
6、匝道横面线形设计:
匝道宽度:
①基本宽度:车行道、 路缘带、 紧急停车带
②匝道加宽:a全线加宽——城市道路,b曲线段加宽——公路
匝道车道数
①考虑爬坡车道
②考虑与地面衔接(集散)
3.集散道
集散道是高速公路的一段辅助道路。与高速公路的直行车道横向分开,但两端与高速公路相连。
目的:①消除高速公路上的交织,把交织转移到集散道上来。
②减少高速公路上的进出口数目。;7、匝道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匝道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匝道立体线形平顺无扭曲,视野开阔,行车安全舒适,视觉美观,并与周围环境协调。设计的原则和要点与正线基本相同,但应注意进、出口处平、纵组合的处理。
四、端部设计
1.车道平衡原则
正线的车流量必然会因分、合流的存在而发生变化,分流减少,合流增大。为适应这种车流量的变化,保证车流畅通和工程经济,在分、合流处的车道数应保持平衡。车道平衡的原则为:
(1)两条车流合流以后正线上的车道数应不少于合流前交汇道路上所有车道数总和减一;
(2)正线上车道数应不少于分流以后分叉道路的所有车道数总和减一;
(3)正线上的车道数每次减少不应多于一条。;2.辅助车道:在分、合流处,既要保持车道数平衡,又要保持基本车道数,如果二者发生矛盾,可通过在分流点前与合流点后的正线上增设辅助车道的办法来解决。
在基本车道数连续的条件下,通常单车道匝道也能满足车道数平衡的要求;而设置双车道匝道时车道数不平衡,应增设辅助车道。一般规定辅助车道长度在分流端为1000m,最小为600m;在合流端为600m。另外,当前一个立交加速车道的末端至下一个立交减速车道起点之间的距离小于500m时,必须设辅助车道将两者连接起来。
;3.变速车道设计: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包括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减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设的附加车道称为加速车道。
变速车道一般分为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