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计算004(小世界)
下周上课前需要完成: 1.教学视频观看(21-25) 2.完成SPOC平台上的习题 3.阅读教材: 泛读(13章) 精读(14章) * 假设各节点顺时针确定相对位置。 从节点0开始考虑 0.5178*15=7.76 那么节点1就是 0.0684*15=1.03 课堂作业:按照所给数据和所示样例,产生发自节点 5,8,C,F 的随机边 F 1 0 2 E D 3 9 A B 7 6 5 4 C 8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课堂作业:设你得到了其他节点相对于4个节点的所有rank值 b c d e f g h i j k 2 3 3 2 4 4 5 4 5 5 a: a c d e f g h i j k 3 5 3 2 4 2 5 4 5 5 b: a b d e f g h i j k 5 2 3 3 5 4 4 5 5 5 c: a b c e f g h i j k 2 3 3 3 4 4 5 3 2 4 d: 试依据右边的网络,给出节点之间连接的概率与rank的关系(填右表) rank 2 3 4 5 占比 2/7 5/10 1/10 4/13 F H G I E D J A B K C * * 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递归的思想也是随处可见:例如,由于学业问题你需要校长盖章,然而校长却说“只有教导主任盖章了我才会盖章”,当你找到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又说:“只有系主任盖章了我才会盖章”...直到你最终找到班主任,在得到班主任豪爽的盖章之后,你要依次返回到系主任、教导主任、最后得到校长的盖章,过程如上。 “买官卖官”算不算?“传销”算不算? 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并行思维, 递归思维(一个任务,分解成同样性质的较小规模的任务,如足够小,就直接完成它; 较大规模任务的完成,基于较小规模的完成+“边际合成”) * * “可找到”隐含着“存在”,反之不然。 马航MH370,一定在海里,但找不到。 * 关于第三周学习内容的延伸讨论 小世界 现象、模型(解释,预言)、验证(测量)、原因 人群与网络社会网络中的计算思维方法 辨析:“小世界”的含义 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算多 相对于世界人口,地球的尺度太小 人类社会网络中,任何两个人之间最短路径长度都不超过“6”(即“六度分隔”) 社会网络中,任何两人之间存在短路径的概率很高,而且短视搜索经过短路径的概率也很高 两个本来不相识的出差人,在火车上容易聊到共同的熟人,引起感叹“这世界真小!” “同班同学关系”(含小学、中学、大学等)是不是也是个“小世界”? 体会Milgram实验设计中的计算思维 几百名初始者,要求每人通过转发,争取让一个指定的人收到一封信; 向每个初始者提供了目标收信人的姓名、地址、职业等个人信息; 规定:参与者只能将信件直接发给相当熟的人,并请他继续转发。因此,如果一个参与者不认识目标收信人,则他不能直接将信寄给他; 结果,约三分之一的信件经过平均六次转发到达了目标。 容错 (通过冗余) 短视(分散) 搜索 几百名…约三分之一到达 不同的阶段(除了最后)做同样的事情 递归 给定目标特征,通过邻居转发,争取到达目标 生活中的递归现象——一次盖章的悲催“递归”过程 还可以举出哪些体现递归现象的例子? 假设网格距离特征,试给出从A到B的短视搜索路径和最短路径 B A 短视搜索步数 ? 最短搜索步数 ? 我们能否设计某种类似于Milgram的实验? 体现“递归”和“短视搜索” 给一个目标,希望能达到,但每一步只有“局部信息”引导着往前走,看能否达到目标,以及经过路径的长短 摸着石头过河? 在网上,试从北大“走”到西藏民族学院? 北京大学 ? 相关链接 ? 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 ? 国内大学 ? 西藏 ? 西藏民族学院 为什么“小世界”现象的发现是令人惊奇(难以置信)的 70亿人,假设每人认识1000个朋友如何? 小世界,是人类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规律吗 ? 面对重要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 重复实验,看是否偶然现象 尝试说明其必然性,探明背后的机理 社会现象也可以这样研究? 小世界问题探索历程 实验现象 (1967) 理论模型 (1998) 模型改善(2000) 根源探究 (2015) 测量验证 (2005) 重复实验 (…) what how how “must be q=2” confirm why 为社会网络建模(针对小世界现象研究):构造一种特别的图 体现人们建立关系的两种基本原因 (1) (2) 如何生成具有“随机边”的网络图? 如何实现“随机边”? 假设你要构造一个网络,16个节点,首先是连接成一个环状,然后要从每个节点产生一条到其他节点的随机边 不是“随便的边”,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