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 以Terfenol-D为代表的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磁(电)能-机械(声)能转换材料,性能远优于压电陶瓷等其他材料。以这种材料为驱动元件的电-机转换技术,在大应变、强力和高功率密度及高精度、快速响应和高可靠性等方面是任何传统技术无法比拟的。
8.3.1 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器件的性能优势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换能器的主要优点为大位移、强力、大功率以及控制精密和响应快速,其他优点还包括可靠性高、磁(电)-机转换效率高、频带宽、能源供应简单等。另外,利用应变直接转换成线性位移或按振动原理设计的器件结构简单、可动件少、刚性大、磨损小,对精度、响应、可靠性和转换效率的提高也起了重要作用。
;8.3.1.1 能量转换能力(位移、力、功率、效率)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应变和功率密度高于其他材料。静场应变饱和值λs达1500×10?6~2000×10?6 ,在线性范围内也达1000×10?6 。此值为Ni的 30 倍、压电陶瓷的3~5倍。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能量密度达14kJ/m3 ~25kJ/m3,是压电陶瓷的10~25倍。
8.3.1.2 可控性(高速响应和精确定位)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响应速度极高(1μs),性能重复性好,换能器结构简单,消除了常规系统中摩擦、空程、粘附引起的偏差和滞后。所以这种材料的换能器定位精度一般为10?1μm,最佳可达纳米级。
8.3.1.3 可靠性(性能稳定,不易发生故障)
压电陶瓷在制造时就加有恒定偏磁场,时效使偏磁场产生一个持久的退化,称为退极化。即压电陶瓷的预极化在室温自然退极化,温度升高加速其退极化,而且居里温度(Tc)较低;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不发生疲劳退化,偏磁场不随时间和温度改变,Tc 较高,工作温度较宽。压电陶瓷对工作频率要求较严,而频率波动对磁致伸缩性能的影响小。一些压电换能器的工作电压很高(数千伏),易出现电击穿问题,而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换能器在较低电压(12V~100V)下工作,换能器可动件少,磨损小,这也使可靠性提高。
8.3.1.4 运转能力(最高速度、最大行程)
普通小型驱动器的速度较低和行程较小,但 Terfenol-D 线性马达可获得 1 m/s 的极限速度和无限的行程。
?
;8.3.1.5 有利于简化换能器结构的其他优点
1)频率响应范围宽
在某些装置中使用一个在 0~2 kHz 有恒定响应的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换能器,能代替数个不同 频率响应的压电换能器。
2)有智能响应
利用逆磁致伸缩效应,材料能感知位移、力的实际值,产生反馈信号控制本身的动作。因此,驱动元件和传感器可合为一体。
3)功率供应简单
由于工作电压较低,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换能器的功率供应较简单。与传统驱动器相比,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驱动器和压电驱动器共同的优点在于高精度和快响应,它们的输出力等于或高于传统驱动器中输出力最大的液压驱动器的输出力。在高精度范围,其成本/性能比远低于传统驱动器。与压电陶瓷相比,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换能器在位移量、力、能量密度、行程、速度、可靠性及频 带宽度等方面又有十分明显的优势。;8.3.2 超磁致伸缩器件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下图是一种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磁(电)-机转换器件(驱动器)的基本结构。它由Terfenol-D驱动棒、螺线管交流磁回路、产生偏磁场的直流回路或永磁体、施加预压应力的螺丝和弹簧以及其 他结构件组成。
驱动器结构示意图
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驱动棒尺寸 倍频和偏磁场
驱动频率 预应力
驱动磁场 工作温度、控制
;
8.3.3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智能化应用
声学应用领域
力传感领域
磁场探测领域
精密控制领域
动力输出领域
;
现代声纳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海洋、水利等多种水下探测领域。按工作方式的不同,声纳大致可分为2类:主动声纳(或回声定位声纳)和被动声纳(噪声测向声纳或噪声测距声纳)。目前,国内外水下探测仪器基本采用主动声纳系统。主动声纳原理是由自身发射声波,通过接受目标的回波来测定其方位、距离和径向速度等参数,主要分为侧扫声纳、合成孔径声纳、多波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