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第7课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共50张PPT)课件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纲展示·体系构建;;基础梳理·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 联系的观点及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①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联系的三个特征
(1)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2)关于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物质客观性的表现。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并非消极接受事物之间自在的联系,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多样性的要求:
①克服只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的做法。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就不同。因此,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特别提示】 三特征的侧重点不同: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2.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论角度: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3)辩证法角度:是联系多样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3.整体的功能取决于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
(1)整体大于部分,但不是说整体功能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对此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特别提示】 整体决定部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才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综合考查联系的特征
1.(2014·新课标全国Ⅰ)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条件性、客观性、多样性等知识。材料主要强调,要在把握联系条件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故②④符合题意。人不可以改变联系的客观性,但事物具体的联系形式是可以改变的,故①说法不妥;事物之间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发明创造不排除事物联系的偶然性,故③说法也是错误的。
【答案】 C;命题角度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2014·江苏)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解析】 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设问限定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其次分析出每一个中国公民是部分,国家是整体,最后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