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文化研读第六单元 课件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 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 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 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问题研讨: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1段 问题:文言实词虚词:莫或 犹 夫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问题: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1.有生之初②,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④。有人者出⑤,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⑥,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⑦。 ②有生之初:从有人类社会开始。 ③“人各”二句:谓人人都为生存而自己谋取利益。 ④莫或:没有人。 ⑤人者:这里指下面要说的“古之人君”。 ⑥释:解脱。 ⑦居:处。引申为接受。 1.2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⑧,许由、务光是也⑨;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⑩;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11)。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12)。 ⑧量:衡量,考虑。入:指为君. ⑨许由、务光:传说中的高士。许由,亦作“许繇”,相传尧欲让位给他,他拒不接受,隐居箕山,自耕而食。 务光,传说商汤要让位给他,他力辞,后负石自沉于蓼水。 ⑩尧、舜:传说中的古贤君. (11)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功业卓著,后继舜位,为夏代开国国君。 (12)夫:语助词。 第一段小结 第2段 问题:文言实词虚词:然 所 为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 孰与仲多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13)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14)受享无穷。汉高帝(15)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16)”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13)为:当作,充作. (14)省略句,介词“于” (15)汉高帝,刘邦。 (16)“孰与”: 固定句式,与……相比,谁更 …… 我所成就的家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第2段小结 第3段 ????问题1:文言实词虚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