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村落巷陌有机地及谐共存
历史村落巷陌有机地及谐共存菊儿胡同,一个诗意温情的名字。
1989年前,这里却与诗意无关:残破斑驳的院墙、混乱拥挤的大杂院和胡同口火柴盒一样的老式居民楼,毫无美感可言。这里的生活远没有文人雅士笔下缅怀的那样诗情画意。
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先生受邀对菊儿胡同进行改造。他和学生出了上百张施工图,经过长时间的摸索,遵循着“有机更新”的原理,成功地将菊儿胡同改造成了新式四合院。
没有了随处可见的肮脏和拥堵,取而代之的是黑瓦白墙的民居,高低错落的楼群,温馨安静的环境,传统的邻里温情与现代的快捷方便。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
菊儿胡同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然而,面对一个又一个古老民居上鲜红的“拆”字,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存,中国的城市又将何去何从?
千年村落面临百日拆迁
清水砖,空斗墙,黑色的砖瓦已经有些破败,老宅的墙根长上了草。走在江苏镇江以东的丁岗镇葛村,恍惚间,仿如梦回大清。
沿着小巷蜿蜒而入,就能看见低矮的楼房错综而落。走几步,与晚清的老宅不期而遇。原汁原味的“大宅门”,门板正中还有蝙蝠和“寿”字;再走几步,“麒麟送子”的砖雕又映入眼帘,线条勾勒简洁,刚劲有力。据统计,葛村现存宋代至民国期间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60余处,11330平方米。它保留着镇江地区历史最久远、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住宅群,还有堪称镇江地区最古老的祠堂——懈氏宗祠。
就是这样一座“镇江最美的古村落”,如今却难逃拆迁的悲惨命运。
2011年1 1月,当地政府公示了“葛村提前拆迁项目房屋拆除工程”的信息,提出要在100天内完成对这片区域的拆迁工程。拆迁工作共分6个标段,工程总规模达11.97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81万元,拆迁规模是548户,而葛村总共有570多户人家,也就是说,葛村基本要被拆空。
固守了几百年的老宅子,多少风风雨雨都无惧地经历过,面对轰鸣的推土机,却只能低头轻叹一声,化为尘土。
“上头说了,解氏宗祠可能不会拆,可是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其他的老宅被拆。这房子都是祖祖辈辈的根,怎么能说拆就拆?!”村民们无奈地抱怨着。村中的古建筑和数百年来的风俗文化的命运,牵动着所有村民的心。村落被拆,文化蒙尘,最后只剩孤零零的宗祠尴尬地立于废墟之中,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结局。
生态建设区
京西古村的新命运?
站在北京石景山区的小青山向西俯瞰,整个五里坨古村落上方弥漫着灰黑色的尘烟。这里正在实施大规模的重建,不久后,这里将成为北京市最大的生态居住区。
五里坨,这个曾经京西古道上的古村落,已经在拆迁中灰飞烟灭。
王家大院,五里坨现存规模最大的四合院群,从第一任主人王肇睿开始,王家人在此已繁衍超过七代。
“以前的时候,逢年过节别提有多热闹了,”王家第六代后人王贺兰老人回忆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活,张灯结彩,就连准备饭莱,都是一盆一盆的。”想到过去一家人在一起的热闹,老人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现在,过年可没有这么热闹了,这房子都要被拆了,大家也很难聚起来了。”老人不无遗憾地说,“一辈辈传下的老院子,谁能舍得就这么没了呀。”
太阳西斜,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院子中,眼中满是不舍。
村中的一座座老宅,是历史生态的根基。历史与时间赋予了它们特殊的生命,它们承载着文化形态,见证着历史兴衰。一户户村民居住其中,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与历史传统的交融,是人文生态的生动体现。古村落的拆除,让村民们失去了世代承袭的生命和人文家园。人居分离,生态建设区何以谈生态?
将旧城打造成新的生活功能区,出发点并没有错。然而,实施过程中一片又一片的老屋变成废墟着实让人心寒。传承了百年的历史可以忽略不计,沿袭了几代的传统文化可以抛诸脑后,虚幻的经济前景让人们迫不及待地将一座座古宅夷为平地,炫耀般地盖起生态建设区,自以为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殊不知,正是他们,愚蠢地切断了人文传承的链条,让现代的我们两手空空地面对未来。
五里坨,一切被推倒了重建,不知道建成后的生态居住区对于自己的“五里坨”这个名字,会不会感到陌生而茫然?
保护性拆建 新生抑或湮灭?
广州有句俗语“未有河南,先有沥滘。”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沥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早在清代,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村。村内现存明清宗祠13座,此外还有大量古民居。
在沥滘村靠近珠江的码头边上有着一棵参天古树,枝叶茂密。大树的旁边有一块立于民国十九年的广州市界碑。偶尔出现一两个村民牵着小狗散步,或坐在树阴下聊天。“这棵大叶榕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沥滘村现在最古老的树。再往里面走,就是卫氏大公祠了。不知道这些还能保存多久。”作为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卫浩然黯然地叹了口气。
一纸拆迁令,让这个在珠江边繁衍生息了数百年的古村落,面临着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