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昌老师从自己的研究开始说明近年台湾考古学研究的内容与方向.DOC

刘益昌老师从自己的研究开始说明近年台湾考古学研究的内容与方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益昌老师从自己的研究开始说明近年台湾考古学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102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研習側記(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於102年1月30日~2月1日舉辦102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第一天的研習課程即安排劉益昌教授帶來一場逸趣橫生的歷史課,講題為「臺灣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近年研究概要」,劉教授從自己的研究開始,說明近年來台灣考古學研究的內容與方向,現摘述演講內容於下: 一、前言 劉教授首先論及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本身地質條件的脆弱性,故強調必須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臺灣歷史的變遷。而就歷史發展的進程而言,臺灣似乎也比鄰近的琉球、日本都更晚才進入文字紀錄的歷史時期,因此,若欲了解此前的人類活動,必須透過考古研究。透過考古調查發掘研究,才得以建構全貌觀的人類活動史,也讓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思考臺灣這塊土地的往事。 即便臺灣考古學者大都將荷蘭人登陸臺灣之前的階段稱為史前時期,但近年來則必須重新考慮「原史時代」的問題,而將臺灣人類活動史的時間範疇界定出史前/原史/歷史三大階段:史前時代是指沒有文字記錄階段,這個階段的人類活動史及社會狀態,完全依賴考古學及相關研究;原史時代則已有部分外界文字的記載,但當地仍未有文字紀錄的狀態,這個階段必須結合文字記錄和考古學研究(而就目前所知,宋代文獻紀錄已經可以看到對於臺灣的記載,所以考古學者也將此一階段以後到十七世紀稱為原史時期);歷史時代,仍可以從考古學研究得到文字記錄不及或缺漏的部分。其實不論哪一時期,考古學研究皆具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二、史前文化發展與變遷 (一)近年文化層序的討論 雖然目前學界對於文化層序仍然持續討論中且有許多不同意見,但大致可分為二種形式,一為採取較大尺度的史前文化發展體系(如圖1),目前連照美教授仍採取此種史前文化體系;其次為劉益昌教授所建立較為複雜的史前文化層序(如圖2),也是目前台灣考古學界或教科書較常使用的資料,此類文化層序較注重地區性的文化發展層序。 圖1.近年連照美教授常用的台灣史前文化層序表,可參見《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墓葬層位之分析研究》(連照美 2008) 圖2.劉益昌教授建立較為複雜的史前文化層序表,可參見《台灣全志 第三卷住民志 考古篇》(劉益昌 2011) 而從近十年來史前文化層序建立的狀態,可以看出以下幾點趨勢: (1)複雜化,由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金石並用時代和金屬器時代的階段,時間層次逐漸縮短,因此可以更詳細討論文化變遷的問題。 (2)地域化,以往臺灣的史前文化層序只分成北中南東四大區塊,最近十年以來,各地區開始出現區域性文化研究趨勢。 (3)海外連結,從1990年代初期,臺灣學者開始進入東南亞、太平洋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或主題式的研究,連帶使得史前文化體系的研究也逐漸思考與其他區域的關連。 (4)議題討論,包括卑南文化的年代、圓山文化的年代等傳統議題的詳細研究及其他史前文化體系年代學檢討。 總的來說,新的研究與發現將使我們得以深入思考臺灣史前文化發展,重新思考史前文化發展過程與樣態。 (二)史前文化發展概要 目前臺灣史前時代的人類所遺留的文化,依時間的早晚可分為: 分期 代表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持續型文化 長濱文化、網形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大坌坑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訊塘埔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紅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丸山文化、營埔文化、大馬璘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花崗山文化、麒麟文化 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 十三行文化、二本松文化、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貓兒干(崁頂)文化、蔦松文化、北葉文化、龜山文化、靜浦文化、Lobusbussan文化 從以上代表性文化舉例說明,可見臺灣本島史前文化有越來越複雜的趨勢,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思考這些文化人群的生活型態為何?文化之間是否有著前後演化關係?變遷的機制為何?而這些史前文化中有哪些發展為當代原住民族群?這些議題皆是臺灣史前歷史的重要課題,也是考古學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當代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南島民族遷移 歷來許多有關南島民族的討論主要有二,一為南島民族遷移的過程,一為南島系民族起源。張光直先生在1980年代即提倡臺灣是南島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並配合語言學研究大坌坑文化內涵的結果,建立大坌坑文化為南島語系民族祖先型文化的基本假設;而大致同一時期,Peter Bellwood及Robert Blust亦持同樣看法。過去此種說法並無考古學的直接證據,但近年研究則有許多證據發現得以重新思考此一議題。 (二)史前時代交通與交換體系 從六千年前遷徙到臺灣的新石器時代初期住民與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群即有著頻繁的互動,此外,人們也開拓往本島內部深入的陸路交通體系。石材、玉材和金屬這三種物質交換所形成的交通與交換體系是其中大型的系統,而在各地區亦有頁岩、基性火成岩所形成的較小型交換體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