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园瓷话·弘治民窑青花牡丹纹浅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园瓷话·弘治民窑青花牡丹纹浅识

甘园瓷话·弘治民窑青花牡丹纹浅识明代弘治、正德时期的民窑青花,有一种大花、大叶的缠枝牡丹纹,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纹样。因为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没有断代标准器,以进行类型、纹样的对比,也就不能清晰地判断弘治牡丹纹的特征,所以,拙文《弘治青花的装饰艺术》(载《收藏界》2011年第11、12期)未予分析。本文试从弘治时期陶瓷文化的背景下一种特殊的传承关系着手,结合正德朝的相关资料,专题讨论此一时期的民窑青花牡丹纹。 有纪年或款识的纹样资料:一、“青花孔雀凤凰牡丹纹碗”(北京故宫藏)有“壬子年造”款。根据器物各方面的特征判断为弘治五年(1492年)的产品。描绘的纹样是在“一只鸾凤,一只孔雀”之间有牡丹、坡石、小草,虽逸笔草草亦自然生动(《景德镇陶瓷》1986年第3期,叶佩兰文)。二、“折枝牡丹纹碗瓷片”(图1,南京博物院藏),有“正德年造”款。钩线、洇染,青料水份饱满,色调匀净,花叶形态简单,画法草率随意。以上两例的形态特征与风靡一时的大花叶牡丹纹没有可资对比之处,故对我们讨论的问题缺乏标准器的判断价值。 对比纹样:大花叶型(图2,菲律宾藏),装饰于盘心,花冠两层瓣,形态圆浑,瓣沿有裂,极浅,略作一示意而已。中心留白处画花丝,没有花药。花瓣上填色留白边。大叶有多裂,多为五出,叶尖,大都为翻转状;先画好鱼骨样的叶脉,再在两侧填色。花叶上填色的青料水饱满,用小笔填色又含水多,故有许多小笔触且留积料的痕迹。花四周有以变形卷草纹的局部形态为单元,由7组相连构成的纹样。这组样式特异的纹样与带有“大明正德年制”官窑款的“夔龙纹碗”内心的纹样(图3,伊朗国家博物馆藏)比较,样式完全相同,都形态纤柔,线条细腻,色调淡雅,风格一致。所以图2应属正德年间的产品。那末,中心的牡丹纹就是典型特征之一。 《弘治青花的装饰艺术》一文分析“菊石图”时,以弘治十一年(1498年)纪年墓出土的圆盒(直径约14厘米)盖面上菊石图为标准,认定与其相似的盘上同名纹样也属弘治之作。“牡丹湖石图盘”(图4,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藏),口径54厘米,与上两图比较,虽然题材不同,画面也更大,但构图相同,都是四朵大花较匀称地分布在湖石两边;叶较小,散点式分布在花与花的空间,花叶大小对比分明。用笔流畅,运笔迅疾,画意生动,娴熟自然,工艺技法和艺术手法都一致。盘内壁的缠枝莲叶为仿元代而略作修改的葫芦彤,粗茎上有成串的叶芽,这两处是弘治的典型特征。根据以上相似的几方面分析,此牡丹图应是作者将同时期的“菊石图”作为一个样式,变换题材,绘制出新画面。基于以上的推断,再回过来看“牡丹湖石图”上花叶的特征,并与正德牡丹纹作一番比较。图上花冠椭圆形,硕大,正仰伏,故花心偏上;有的花瓣内外分两层,下端花瓣达三四层之多,瓣沿有多裂且深,翻卷多姿;扇形的花心有花丝、花药(点圆形)。叶片稍小,多为五出,未见有翻卷,鱼骨状叶脉。湖石耸立,钩线画轮廓,中留空洞(与弘治“菊石图”同)。因器型大,故需用大笔填色,含料水丰盈,特别是石上的填色,纵横涂抹,有明显的大笔拓抹的痕迹;浓料涂抹后又见有淡料洇染,表现湖石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立体感。有鲜明的“空白期”青花瓷画的画意。画风雄健、恢宏、泼辣、大气,也体现了此时经常用瓷画的手法彩绘大型器物坯体,练就出娴熟的技能。花的形态与正德的相似,但姿态生动丰富。叶则少翻卷,叶脉相同。画法不同,填色相似。一方面是图画与纹样的性质不同,另一方面是前者继承“空白期”的画意,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简化,也缺乏画意。 我们再把视野扩大,从弘治时代的陶瓷文化角度观察,弘治民窑文化越过成化朝,直与“空白期”(此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视为一时期)对接。第一,两个时期器物造型的特征、装饰的内容与形式,青花彩绘的工艺与艺术等对比,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空白期”许多纹样又有元代的某些特征,故弘治的纹样又有元代特征的一些遗韵。第二,弘治民窑与“空白期”两个时期的大量器物,都在东南亚各地传世或在我国南海周边海域的沉船中打捞出来,由此推断,两个时期必定具有外销瓷的性质,带来文化艺术方面的相似性,因此产生隔代衔接的传承关系。成化、正德两个时期民窑都缺乏以上两大要素,于是,在成化、弘治、正德的一个历史阶段,弘治民窑显得特立突兀,许多纹样风貌特征迥异于前后两朝。在这个文化背景下,更可确信图4不是孤例,应有许多相似的器物与纹样,此器只是当年因残破的遗弃物之一,今天重见天日,再次体现它的史料价值,那就是以它为参照物,引出本文重点分析的“大花叶”型牡丹纹,将相关纹饰作对比分析: 缠枝牡丹纹折沿盘(图5-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口径50.8厘米,明代中期以前,民窑的盘类器物超过50厘米的只见于元代和空白期,此盘造型与元代、空白期相似。盘心绘四组缠枝牡丹纹,内壁一周绘七组缠枝玫瑰花。盘外壁(图5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