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初期铜镜典型纹饰及其美学意蕴
西汉初期铜镜典型纹饰及其美学意蕴铜镜在我国已经有至少四千年的发展历史,殷商至西周时期出土的铜镜虽然以素镜居多,但仍有铜镜的镜背出现重环纹、叶脉纹和芒纹,此时铜镜镜背纹饰古朴,纹饰造型明显受到陶器装饰图案影响,抽象几何图形铺满整个镜背,虽然手法古拙但已有自己的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不仅铸镜工艺有所进步,镜背纹饰逐渐脱离陶器纹饰图案的影响,装饰工艺大有进步出现了浅浮雕、高浮雕、金银错、嵌石、彩绘等形式,镜背图案也多用主纹与地纹相配合的表现手法,但图形分布仍承袭老三代(夏、商、周)传统,多采用中心环绕的布局。此时的铜镜的主题纹饰有七个大类:全素镜类、全地纹镜类、草叶纹镜类、山字纹镜类、菱文纹镜类、禽兽纹镜类、龙纹镜类。镜背纹饰精致、线条流畅。
至两汉时期,铜镜发展到历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图案布局和纹饰造型也有了新的变化。首先,镜背纹饰一改前代繁复密集的形制,变得简单明了。其次,中心环绕的图案布局逐渐被以乳丁为基点的对称布局或轴对称布局所取代。再者,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纹饰主题更加细化,题材也有所增加,出现了神兽纹镜类如:蟠螭纹镜、蟠虺纹镜、夔凤纹镜、龙虎纹镜等;禽兽纹镜类如:四乳禽兽镜,多乳禽兽镜,重列式兽镜等;草叶纹镜类如四乳草叶镜、变形四叶纹镜等;规矩纹镜类如四神规矩镜、鸟兽纹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等;连弧纹镜类;星云纹镜类;重圈纹镜类等纹饰主题。最后,汉代开始铭文镜大量出现。汉代铜镜铸造技巧改进,工艺更加细致,图案题材增多,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的思想特点和审美意识。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相较前代厚度有所增加,镜钮多在镜背中央。西汉初期铜镜造型受春秋战国时期影响较大,镜钮多为桥型镜钮、弦形钮;钮座以圆形、方形、四叶形、连珠形并存;镜缘多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平素缘、边缘上卷的立墙缘外,还出现在边缘一周又凹槽的造型。
纹饰造型来说,战国时期的蟠螭纹、“山”字纹仍然流行,且仍带有楚式镜风格。此时的蟠螭纹已不再运用战国时期平低宽的表现手法,而刻画为较为复杂的双线或三线条,且蟠螭神兽布局不再是相互交错缠绕或围绕镜钮无间隔环绕,而是出现叶形纹饰或“T”、“L”、“V”形纹饰间隔其中,形成蟠螭搏局纹,使图案布局更加清晰。单就主纹形象而言,战国时的蟠螭纹或龙纹等神兽纹镜中的动物形象多用抽象几何图形表现,刻画形象多有巨口大张,斑眼勾喙之状,呈现出孔武有力,张牙舞爪的形象。但西汉时期随着战乱逐渐结束,杀戮消失,生活逐渐平稳,体现在铜镜纹饰中,神兽图案的形象虽然仍有威武凶猛之意,但形象刻画已逐渐摆脱几何图案的表现形式,形象刻画平和生动,更易辨认。西汉初期的蟠螭纹持续时间较长,样式多元,且有大量变形图案,是战国以来蟠螭纹消失前的最后一抹艳彩!
就装饰手法而言地纹虽仍承袭沿用,但已不如战国时期精致,显得朴素粗犷。这与战乱结束,西汉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且崇尚“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理念有关。道家主张去奢去泰,“少则多,多则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地纹如云雷文、羽状纹造型繁多,虽显出富丽神秘的感觉,但不符合道家去繁取简,返朴归真的审美标准。
铭文镜在西汉初期开始出现,它在两汉时期的铜镜中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为我们了解汉代审美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史料。汉初铭文镜刻多在贴近钮座的外圈,且句尾多有“兮”字,呈现出典型的楚地风格,汉初时期铭文镜文辞简约称出于萌芽阶段。西汉中期铭文镜广泛流行,铭文甚至取代了镜背纹饰,出现了纯铭文的铜镜,且出现了通假字的现象,以简代繁的书写方法普遍被人们接受。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铭文字体在汉隶中多寓有小篆笔意,书写文体更加规范。东汉中期开始,铭文镜中开始出现表示铸造年份和铸造者单位或个人的身份信息,分为纪年镜,纪氏镜,纪名镜。常见的行驶有:肖氏、阴氏、程氏、耿氏、叶氏、潘氏、樊氏、严氏、吕氏、许氏、史氏、秦氏、李氏、石氏、龙氏、驺氏、朱氏、袁氏等。纪名铭文又分人名、爵名、铸镜机构名,如:周仲、会稽师鲍、师郑豫、公孙家、张兴、吴郡赵忠、吴将军、尚方、右尚方、上方、青羊、青盖、青胜、三羊。此外,一些铭文镜中还纪有铜镜铸造成分的铭文,如:“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幽炼三商“炼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这不仅表露出当时铜镜的铸造重地“丹阳”即丹阳郡,现今今安徽当涂,还表露出当时铜镜的主要原料铜银锡。
铭文镜的铸造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是答赠铭文,表达男女或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多书写思念之心。如:“常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常与君,相驩(欢)幸,毋相忘,莫远望。“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见,侍前稀。”“心思美人,毋忘大王。”“愿长相思,久毋见忘。”由此可见当时民风较为开放,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男女之间朋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