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莆仙戏PPT

* 日期:2015.06.05 1.戏曲起源 2.中国戏曲 3.引入 4.状元与乞丐简介和戏曲 5.概述 6.起源 7.历史 8.艺术特点 9.角色 10.表演特色 11.艺术形式 12.现状1、2 13.春草闯堂简介和戏曲 14.现状3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1.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越剧、 黄梅戏、评剧、豫剧。 2.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豫 剧、越调、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 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 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 北梆子、湖南花鼓戏、吕剧、花鼓戏、 徽剧、沪剧、绍剧、婺剧、四平调等五 十多个剧种。 该剧目据莆仙戏传统剧目《丁花春》整理改编。经修改后的剧本,写丁家兄弟花实、花春同日各生一子。舅王国贤为之算命,断定丁花春子文龙为乞丐命,丁花实子文凤为状元命。丁花实夫妇信以为真,百般溺爱,致其子文凤,渐入歧途。丁花春妻柳氏忍受兄嫂欺凌、丈夫远走的困境,含辛茹苦,严以教子,复求塾师李仲年精心栽培,促进文龙发愤攻读。终于一举成名得中状元,而状元命的文凤则堕落为盗。在事实面前,花实夫妇无地自容,王国贤也狼狈不堪。 1981年,经修改提高之后,被荣调晋京参加展览演出,誉满京城。剧本入选全国优秀剧本奖,并被全国二百多个剧团纷纷移植演出,使莆仙戏再度引起全国瞩目。其剧本先后在《福建戏剧》和《剧本》月刊上发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苹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的行旦沿袭南戏旧规脚色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