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师版小学语文六下册《黄河大河唱》课件
哪些是写的演出时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演出时的情景:第4—9自然段 奔赴前线的场面: 第10、11自然段 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第4—9自然段,然后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这是一支( )的合唱队! 这是一支( )的乐队! 这是 一支以( )乐曲! 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就是《黄河大合唱》,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坚定的节奏,以及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看,这就是中华儿女和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场面。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中华儿女,在日本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的国土时,决不屈服。他们蓄势待发,就像那奔腾的黄河向着敌人怒吼着,歌唱着。 他们歌唱着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的《黄河大合唱》。你们听—— 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我们要向革命先辈学习,顽强不屈,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同学们,中华人民用自己坚强不屈的声音告诉全世界人民——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神圣而不可侵犯!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为自己肩上担任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懈努力! 同学们,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 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决心,。听, 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战士们出征了! 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这是怎样的 一支部队? 这是一支 的部队。 蓄势待发 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 信念坚定 随时准备牺牲 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 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 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 桑叶。 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 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 念。 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 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 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其中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段配乐诗朗诵。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 第二乐章 《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四乐章 《黄水谣》(齐唱) 第五乐章 《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 《黄河怨》(女声独唱)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合唱) 黄河大合唱 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期 六年级语文组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 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 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 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 以黄河为背景。 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 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 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 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 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 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 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 田汉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人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自幼酷爱音乐。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