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知识专题文库-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学苑出版社.pdfVIP

《少数民族知识专题文库-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学苑出版社.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 录 第一章 概说1 第二章 民居14 第三章 宗教建筑 58 第四章 公共建筑99 第五章 各民族建筑艺术的交融 113 1 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 第一章 概说 ◆◆少数民族人文概况 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 少数民族有55个。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 人口有91,20,314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少 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 60%以 上,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个自治区和云 南、贵州、青海等省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各民 族分布上的一个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全国70%以上 的县市都是多民族成分的,单一民族居住的县市只占30 %。以五个民族自治区为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 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50%以上,在宁 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 民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40%以下。各民族交叉杂居的 特点,反映在建筑文化方面必然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 民族建筑与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关系至为密切。直 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是多种经济形 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 社会形态。如西南地区的彝族,以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农 业经济为主,但在四川凉山地区却是较完整的奴隶占有 制社会。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已进入封建地主制,但在东 北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族、鄂伦 春族,西藏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海南省的黎族,云 南的独龙族、怒族、傈僳族、佤族、景颇族、德昂族、 基诺族、拉祜族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 2 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 余。 他们或从事游猎经济,或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 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家庭不得不依赖有血缘关系的大 家族,主要共产资料归大家族所有,过着共耕共食的原 始共产制生活。在民居建筑中的“大房子”(或称长屋) 以及同一父系大家族聚居的鄂伦春族的“乌力楞”等就 是原始公社制在民居方面的体现。当然,保留原始公社 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民族以血 缘为纽带的父系或母系大家族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 用,有的民族则处在血缘共同体向农村公社过渡的阶段, 在土地所有制形式上表现为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个体 家庭私有三种形式并存。 1949 年以前,西藏藏族、门巴族,西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