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编 反不正当竞争法.ppt12.19课件
第三编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一讲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第一讲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1)英国《竞争法》:;(2)日本法规定;1、不公正地区别对待其他事业者
2、以不正当的价格进行交易
3、不公正地引诱或强制竞争者的顾客同自己交易
4、以不公正地约束对方的事业活动为条件进行交易
5、不当地利用自己交易上的地位同对方进行交易
;6、不当地妨碍在国内与自己或自己是股东或干部的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其他事业者与交易对方所进行的交易,或者该事业者是公司的场合,不当地引就唆使或强制该公司的股东或干部进行对其本公司不利的行为(罗列式)
;(3)《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4)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1993年12月1日施行);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分则规定了五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特征
1.行为主体的“经营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a.具有法定经营资格的企事业法人、非法人的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体工商业者。
b.只要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主体都属于经营者,而不管该主体是否具有合法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主体资格。
c.实践中发生一些学校或医院等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不正当竞争的情况
2.行为判断的不确定性
“商业道德“、 “善良风俗”、“诚实信用”等道德语言界定不正当竞争。
商业道德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要在个案中判定。
3.危害后果的社会性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特征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国家对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违反商业道德、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政府对经营者竞争行为的干预
2.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
3.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与其他法律的竞合性
4.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法益具有社会性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特制定此法。”;
四、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联系与区别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反垄断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6条: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第7条: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利,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行政垄断)
第11条:禁止低价销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第12条:禁止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第15条:串通投标的规定(限制竞争协议) ;(一)两法相同点:目的相同;(二)不同点:;1、立法理念:直接目的不同;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反垄断法第1条: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度本法。;2、侧重点不同;3、公私法色彩不同;(1)从总则看;反垄断法:更多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市场管理和干预,其手段是国家的公权利,适用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的调节机制,法规具有强制性。具有强烈的经济法色彩。
反垄断法第4条: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从救济手段上看;(2)从救济手段上看;(2)从救济手段上看;(2)从救济手段上看;(2)从救济手段上看;4、违法行为和特点不同 ;4、违法行为和特点不同 ;4、违法行为和特点不同 ;5、适用范围上的差别 ;5、适用范围上的差别; 简述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区别 (重要辨析)
;
第二讲 混淆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 混淆行为的概念 (也叫仿冒或欺骗性交易)
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争夺竞争优势,在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标志上不正当的使用他人的标志,使自己的商品或营业标志与他人商品、营业标志相混淆,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广义的混淆——产品、质量、价格、广告以及一切代表企业商品或企业商誉的外在标志的混淆。
狭义的仅只经营者在其商品或商品包装上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包装、装潢、名称、质量标志、产地等与他人标志混淆,特别是对知名商品的欺骗性行为。
;
知名商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5年7月《关于禁止仿冒知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蒂森823扶梯图纸.pdf VIP
- YD-T 1539-2019 通信行业标准规范 移动通信手持机可靠性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pdf VIP
- CEGC+II+新英语语法教程.doc
- Q_SYW 004-2019脚气灵消菌液企业标准.pdf
-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 地质通报.PDF VIP
- 《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docx VIP
- Q_GDW 1140-2014 交流采样测量装置运行检验规程.PDF VIP
- 防水监理细则.doc VIP
- 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系统调试方案.docx VIP
- 低代码应用开发 课件全套 李春平 第1--9章 低代码应用开发 --- 低代码开发应用实例.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