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解题指导一:选择题_
古代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 C.自然经济无需商业D.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正解】A 《喻世明言》中有民谚“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有“徽州风俗以商贾为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者”,以上材料反映了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正解】D 五、误读材料 【易错原因】根据已学历史知识和试题提供的材料,不能够从一种或多种角度把零散的历史材料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个连续的或完整的历史过程,并据此给出较为中肯的判断。 【应对技巧】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历史材料是为了利用这些材料认识历史。但是,在认识历史材料和利用历史材料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善于发现历史材料同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懂得历史材料的应用价值──有用性和可靠性。事实上,历史材料同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要有历史的意识和历史的视野。解答该类试题时,主要应把握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特点同已知的客观历史事实、结论的直接的正面的关系,并把它们直接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前提做出演绎或归纳推理;其次要把握材料所隐含的特点同已知的客观历史事实、结论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已学过的史实、史论知识去验证或辨伪材料所反映的观点。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读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正解】C. 从下表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有 项目私人企业官办企业外商企业企业数量(家)3003151931企业资本(万元)72917539782①资金少 ②规模小 ③技术力量薄弱 ④受官办和外商企业挤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项目 私人企业 官办企业 外商企业 企业数量(家) 300 315 1931 企业资本(万元) 729 1753 9782 【正解】A 六、漏读关键字 如“原因”: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等等。甚至在主要原因中还可分出最主要的原因或“决定性因素”来。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口号的。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08广东单科)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 A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费正清教授曾经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下列理由中不能正确解释这一观点的是( ) A.因为中国社会环境未改变 B.因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阻力依然存在 C.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仍然未停止 D.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1、图片图表型: 特征: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对策:准确观察,注意细节(边边角角),找到有效信息,熟记课本。 秤砣也不放过 锅要拿去炼钢 我拿什么来做菜? 看来要像原始人学习了…… 我们不能比别人少!这 些全部拿去炼钢! 例题: 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