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鼻咽癌影像学表现
鼻咽癌影像诊断及08年分期 鼻咽癌简介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 )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 鼻咽部解剖 鼻腔后方 软腭后上方 上自颅底 下至软腭下缘 顶后壁呈穹隆状 粘膜下有丰富的淋 巴组织称咽扁桃体 (腺样体或增殖体) 前 正中-鼻中隔后缘 壁 两侧-后鼻孔 顶 蝶骨体、枕骨底部和C1-2椎体 后 粘膜内-咽扁桃体(腺样体) 壁 外侧-与破裂孔和颞骨突 紧接 侧 咽鼓管咽口-鼻咽癌蔓延 至咽旁间隙与颅底的潜在通道 壁 咽鼓管圆枕 咽隐窝-破裂孔-鼻咽癌 二、鼻咽部影像解剖 正常鼻咽部骨窗 鼻咽癌影像学表现 1、肿瘤的密度和信号: 为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约为35~45HU,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可出现密度不均。对比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性轻度到中度强化。磁共振T1WI:信号稍高于周围肌肉组织;T2WI:信号高于肌肉。Gd-DTPA增强T1WI:较明显强化,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较均匀,坏死则信号强度欠均匀。 2、鼻咽部软组织肿胀: 表现鼻咽后壁、顶壁、侧壁、咽隐窝、咽鼓管、软组织肿胀增厚。 3、 侵犯周围组织: 突入鼻咽腔软组织肿块延伸至后鼻孔、鼻腔 3、侵犯周围组织: 咽旁间隙、翼内、外肌、颞下窝、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通过卵圆孔、破裂孔进入颅内。 4、NPC颈部淋巴结转移:是NPC最常见的转移 鼻咽癌分期 肿瘤分期是影响包括鼻咽癌在内的头颈部 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TNM分期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恶性肿瘤分期系统,用于评估肿瘤侵犯的范围,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预后评价指标。 国内外分期工作的历史 国内分期历史 1959天津 1965上海 1979长沙 1992福州 国外分期历史 1976~1987何氏 1988UICC/AJCC (第4版) 1997UICC/AJCC(第5版) 2002UICC/AJCC 2002UICC/AJCC (第6版) 两种分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是以CT影像为分期基础的,与MRI相比,CT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无法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范围、浸润深度 解剖结构界限定义不清晰、侵犯的诊断标准不统一 研究背景 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 MRI更清楚显示肿瘤部位、浸润范围和转移淋巴结 鼻咽周围软组织受侵的检出率提高20~35% 颅底骨质侵犯提高17~20% 颅内受侵的检出率提高17% 咽旁间隙侵犯的检出率提高17% 国内多个研究表明,MRI可使30%以上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 治疗技术的进展 2007年10月,由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鼻咽癌学组主办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会议就开展鼻咽癌临床分期多中心协作达成了共识。 分期手段 将MRI作为鼻咽癌T、N分期的基本手段和依据 确立MRI扫描规范 规范扫描范围和方法 确保MRI诊断的质量 采用统一的MRI报告模板 M分期方面 胸部平片/CT、骨扫描、腹部B超作为常规检查 PET/CT诊断远处转移明显好于其他检查手段,但由于价格高昂,目前尚不能作为常规检查 鼻咽癌2008分期 三、鼻咽癌2008分期 T分期 T1 局限于鼻咽 T2 侵犯至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T3 侵犯颅底、翼内肌 T4 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 鼻咽鼻腔分界:上颌窦后壁连线 肿瘤向侧方侵犯超过咽颅底筋膜 咽颅底筋膜 起于翼内板后缘; 包绕腭帆提肌后内方,绕行于咽鼓管软骨,向后延伸至颈动脉孔前方; 走行于咽后壁、椎前肌前方。 咽颅底筋膜 颅底平面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外侧的连线 鼻咽与口咽 肿瘤向下超过第2颈下缘平面 。 口咽与喉咽 咀嚼肌间隙 颞窝被颧弓分为颞上窝和颞下窝 颞下窝:又称咀嚼肌间隙固有部分,鼻咽癌分期中的咀嚼肌间隙特指其固有部分“颞下窝”已被“咀嚼肌间隙”所替代 颞下窝为咀嚼肌间隙的固有部分,内含翼内肌、翼外肌、咬肌及颞肌下部、下颌神经及分支和腭静脉丛等血管。 T4期规定,侵犯翼外肌以外的咀嚼肌间隙。 咀嚼肌间隙 简明界限 前界:与上颌后脂肪间隙相邻 后界:为覆盖翼内外肌后面的颈 深筋膜的浅层。 内界:翼突外板和翼内肌内侧缘 外界:咬肌和下颌骨升支 上界:颧弓平面 未完待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