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十九)食用菌脉孢霉的发生与防治.pdf
VEGETABLES 2009(23):16—17
中同蔬菜CHINA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十九)
食用菌脉孢霉的发生与防治
王 晶 李宝聚 孙军德 石延霞
脉孢霉(Neurosporaspp)又称链孢霉、红色面包生菌丝向空间生长,双叉式分枝。分生孢子成链(彩色
霉或串珠霉,是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竞争性杂菌和病 图版4),有孢隔,球形或近球形(彩色图版5、6),光
害。由于其生活周期短,扩散蔓延快,食用菌栽培中一 滑,多聚成团块,黄色至淡橙红色,直径5.0~7.2
旦被污染将造成重大损失。自2008年以来,我们走访斗m。子囊壳簇生或散生,近球形,光滑或带有疏
了北京房山、山东淄博、河北平泉、黑龙江尚志、苇河 松的菌丝,初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壁厚,褐色,直
等地的食用菌产区,发现此病害侵染食用菌培养料和 径400~600斗m。孔口平钝或圆锥形,黑色。子囊
菌丝,造成培养基质大量报废、菌袋成品率下降、栽培
场所环境污染的事情时有发生。 顶端有厚而胶质化的环。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成
1病害症状 单行排列,孢子椭圆形,有20个具分叉的纵脊纹,初
脉孢霉能污染所有食用菌的菌种及培养料。被污 橄榄绿色,后变为暗黑褐色,(23。32)¨m×(11—
染的菌种及培养料,初期长出灰白色纤细菌丝,生长 16)仙m。
迅速,几天后在瓶袋外形成橙红色粉状孢子团(彩色 脉孢霉的菌丝在4~44℃条件下均可生长,以
图版1),明显高ijj料面。最明显的症状是在棉塞和菌25—36℃生长最快,且在25~30℃下其孢子6小时
种表面堆积大量分生孢子,呈现出橙红色粉层,粉层 内即可萌发菌丝。菌丝生长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
厚度可达1cm左右(彩色图版2),轻微的空气震动50%~70%,50%以下或70%以上生长受阻。脉孢
都会使分生孢子随气流扩散,致使该批菌种报废。在 3~9时都能生
霉可以生长的pH值范同广泛,在pH
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极易发生,棉塞受潮则更易 长,但最适pH值为5.0—7.5。空气相对湿度对脉孢霉
感染。 分生孢子的产生影响不大。脉孢霉分生孢子可耐高
oC
2病原菌 温,湿热10070分钟失去活力,而十热可耐130
crassa)是食用菌栽培过℃高温。脉孢霉属好氧微生物,生长需要充足氧气。在
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程中最常见的脉孢菌。属子囊菌纲,粪壳菌目,粪壳菌 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菌丝生长迅速,一般5—7天即可
科,无性阶段为丛梗孢属,有性阶段在人工培养基质 长满菌种袋,菌丝生长至半袋菌种袋时即可产生大量
中少见。为害食用菌的主要是无性阶段。 分生孢子,或包住整个棉塞,或冲破袋壁向四周扩散。
粗糙脉孢菌的菌落初为粉粒状,后疏松地展开, 在6~9月制种时,灭菌后接种时调换下来的湿棉塞
并且于培养皿边缘形成绒毛状气生菌丝,浅橙色 若不及时晾干,易被脉孢霉污染,出现橙红色的蓬松
(彩色图版3)。菌丝体松散,四周蔓延,具横隔。气 霉层。
3病害发生原因
王晶,硕十研究生,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l10161 3.1 菌种质劣 菌种菌龄过长,菌丝生命力弱,易被
李宝聚(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秋季慎防番茄绵疫病.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灰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三)辣椒疫病初侵染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治技术.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二)辣椒细菌性疮痂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五)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六)灌根与拌土防治蔬菜土传病害的比较.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四)黄瓜菌核病的诊断、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如何利用显微镜简易诊断蔬菜细菌病害.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一)百合根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方法.pdf
-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七)黄瓜霜霉病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