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院公路隧道设计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家院公路隧道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线路拟定与方案比选 1 1.1线路拟定 1 1.2方案比选 1 第二章 设计总说明 3 2.1隧道设计概况 3 2.2技术标准 3 2.3隧道建设地区工程水文地质 3 2.4横断面设计 7 2.5隧道衬砌结构设计 8 2.6防排水设计 9 2.7通风设计 10 2.8照明设计 10 2.9洞门设计 10 2.10施工方案 11 1.11监控量测 13 2.12环境保护 17 第三章 二次衬砌内力计算 18 3.1基本资料 18 3.2荷载确定 18 3.3衬砌几何要素 19 3.4 计算位移 21 3.5 解力法方程 29 3.6 计算主动何在和被动荷载(σh=1)分别产生的衬砌内力 30 3.7 最大抗力值得求解 31 3.8 计算衬砌总内力 32 3.9 衬砌截面强度检算 33 3.10 内力图 33 第四章 隧道通风计算 35 4.1隧道需风量计算 35 4.2.单向交通隧道射流风机纵向通风计算 38 第五章 照明计算 40 5.1 基本资料 40 5.2 接近段 40 5.3 基本照明计算 40 5.4 加强照明计算 40 5.5 结论 42 第六章 施工组织设计 43 6.1概述 43 6.2施工方法及工艺 43 6.3环境保护 56 第七章 总结 57 7.1设计总结 57 7.2 致谢 57 参考文献 59 第一章 线路拟定与方案比选 1.1线路拟定 根据提供的地形图资料,起终点的位置,两点之间山势起伏状况,沟壑深度,选择2-3个方案。两点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山体阻隔,山体绵延很长,范围广阔,而且拔起的高度很高,地形错综复杂。山体之间有几条蜿蜒曲折的深沟,沟壑纵横,起伏沟的地形变化起伏较大。沿沟的地质情况复杂,岩石的强度较低,而且沿沟的方向展线,偏离线路航空距离较大,明显延长了公路里程。不仅增加了工程数量和施工难度,而且增加了施工费用。该山体植被茂密,如果选择傍山通过,则填挖方的工程数量较大,破坏了地表植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而且选择傍山隧道通过,则偏压比较严重,对隧道后期运营不利。偏压容易影响隧道衬砌,是因为偏压使衬砌结构受力不均匀,而且一侧围岩容易松动,增加了衬砌结构支撑力,衬砌很容易发生疲劳。该地区为山岭重丘区,山势徒峭,该处主峰海拔1686.4m,海拔最低处1312m,山脉大致成西北—东南走向。地貌上属于有变质岩、沉积岩组成的中高山区,地质情况较复杂,断层节理多,围岩条件差,施工随时有涌水的可能。 因此选择一条围岩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展线距离短,弃渣场地方便的线路,是本课程设计的关键。通过对地形图的仔细分析,对地质情况的了解,初步选定两个方案:方案一,为了克服山体拔起高度形成的阻隔,直接修一条长隧通过;方案二,沿沟展线走一段距离,然后选择较开阔的空间,形成良好的进洞条件,修两条较短的隧道。 1.2方案比选 1.线形指标:方案一在平面上是一条直线,距离短,不需要圆曲线和缓和曲线进行过渡,行车舒适,节省时间。方案二,经过的地形平坦一些,但距离长,施工方便,不需要修较长的施工便道,便于弃渣,洞口外便于布置施工设施。在纵断面上,方案一拔起的高程较小,纵面整体坡度平缓,只需要一个较短的竖曲线过渡。方案二的隧道坡度较方案一大,对行车不利,而且路线坡度也较大。 2.工程数量:方案一基本上是直线,距离短,但隧道长度比方案二多200m,在修隧道时,要修距离较长施工便道,路线上不需要开挖路堑,填挖方的工程数量较小。方案二距离长,填挖方的工程数量较大,开挖路堑比较多,桥梁的数量较多,隧道距离也短不了多少,相应的工程数量较多。 3.施工难度:方案一隧道较长,围岩地质情况较好,隧道埋深较深,经过的地形起伏比较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利用大型机械设备;方案二经过的地形平坦,隧道进出口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便于利用施工机械,隧道的距离相对较短。故方案二施工难度相对于方案一较低。 4.环境保护:方案一不需要开挖路堑,隧道较长,对地表植被的影响较小,有利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案二需要开挖路堑,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大,还容易产生施工后的地质灾害,易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不利于环境保护。 5.运营及养护费用:方案一所经过的山体地质条件好,隧道经过山体中部,隧道受偏压较少,养护费用较低。方案二有两个隧道,其中一个隧道是傍山隧道,受偏压影响较大工程病害多,而且填挖方工程量大,破坏原有的应力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水文地质病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6.隧道功能:两个隧道都是为了克服巨大的山体阻隔,减少沿沟展线的距离,形成良好舒适的线性,对行车有利。 7.旧路利用:两条线路没有与旧路形成交叉或平行,都不能有效的利用旧路。 综上分析可得,方案一较方案二好。 第二章 设计总说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