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基础(熊银信)-第13章-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课件.ppt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基础(熊银信)-第13章-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基础(熊银信)-第13章-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课件

第十三章 电力系统防雷保护 第一节 雷电的放电过程和雷电参数 第二节 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装置 第三节 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第四节 发电厂和变电站的防雷保护;一、雷电放电过程 雷云的带电过程:在5~12km高度的雷云主要是带正电荷,在1~5km高度的雷云主要是负电荷。当云中电荷密集中心的场强达到25~30kV/cm时,就可能引发雷电放电。 雷云放电主要是在云间或云内进行,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而且往往对地放电危害最大。75~90%左右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雷电放电方式:线状、片状和球状。 ;1.先导阶段 雷云下部伸出微弱发光的放电通道向地面的发展是分级推进的,每一级的长度为25~50m,停歇时间为30~90?s,下行的平均速度约为0.1~0.8m/?s,此过程称为先导放电过程。 2.主放电和迎面流注阶段 当雷电先导接近地面时,会从地面较突起的部分??出向上的迎面先导(也称迎面流注),当不同极性的下行先导和迎面先导相遇时,就产生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伴随雷鸣和闪电,出现极大的电流(数十至数百kA),这就是主放电阶段。; 雷电主放电的瞬间,虽然功率很大,但是雷电产生的能量却很小,即其破坏力虽然大,但是实际利用价值很小。以一次中等雷电为例,取雷云电位U为50MV,电荷Q为8C,则其能量为: W=UQ/2=55 kW·h 每平方km每年(雷暴日为40)的落雷次数可取2.8次,所以每平方km每年获得的雷电总能量为: W=55×2.8=154 kW·h 其平均功率仅为: P=154×103/365/24=17.58W 但是,雷电主放电的瞬时功率P却很大,例如若雷电流I以50kA计算,压降以6kV/m计,雷云高度以1000m计,则主放电功率P可达到 P=50×6×1000=300,000 MW ;二、雷电参数 雷电参数是雷电过电压计算和防雷设计的基础,目前常采用的参数是建立在现有雷电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1.雷暴日(Td)和雷暴小时(Th) 雷暴日是指该地区一年四季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由于不同年份的雷暴日数变化较大,一般采用多年平均值——年平均雷暴日。一个小时以内听到一次及以上雷声就算一个雷暴小时。据统计,每一个雷暴日折合为3个雷暴小时。 (2005名);3.雷电流幅值 雷电流是指雷击于低接地阻抗(≤30Ω)的物体时流过该物体的电流,近似等于传播下来的电流入射波的2倍,计算公式如下:;4.雷电流的波前时间、陡度和波长 据统计,雷电流的波前时间T1多在1~4?s内,平均为2.6?s左右,波长T2在20~100?s内。雷电流波前的平均陡度为: ? =I /2.6 (kA/?s) ; 图13-3(a)为标准雷电流冲击波形,其波头部分可用双指数函数表示: i=I ( e-?t-e-βt) 图13-3(b)为斜角平顶波,其陡度?可由给定的雷电流幅值I和波前时间T1确定。斜角波的数学表达式最简单,便于分析与雷电流波前有关的波过程。并且斜角平顶波用于分析发生在10?s以内的各种波过程,有很好的等值性。 图13-3(c)为等值半余弦波,雷电流波形的波前部分接近半余弦波,可用下式表示: i=I (1-cosωt)/2 式中,角频率ω=π/T1。 等值半余弦波多用于分析雷电流波前的作用。在设计特高杆塔时,采用等值半余弦波将使计算更加接近于实际且偏于从严。;第二节 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装置;一、避雷针 避雷针包括三部分:接闪器(避雷针的针头)、引下线和接地体。 避雷针的保护原理是:当雷云放电时使地面电场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场强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使雷电对避雷针放电,再经过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先导放电朝地面发展到某一高度H后,才会在一定范围内受到避雷针的影响而对避雷针放电。H称为定向高度,与避雷针的高度h有关。根据模拟试验: 当h≤30m时,H=20h; 当h30m时,H≈600h。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2006单)是由模拟试验确定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我国有关规程所推荐的保护范围是对应 0.1%的绕击率而言的。 所谓绕击系指雷电绕过避雷装置而击于被保护物体的现象。;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近似一个圆锥体空间,如图13-4所示。它的侧面边界线实际上是曲线,工程上以折线代替曲线。; 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 13-5所示。两避雷针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支避雷针的计算方法确定。 两避雷针间的保护范围应按通过两避雷针顶点及保护范围上

文档评论(0)

dmdt5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