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孤挺花双鳞片繁殖法之研究
孤挺花雙鱗片繁殖法之研究 (33)
孤挺花雙鱗片繁殖法之研究
張盛添、王才義l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孤挺花雙鱗片繁殖法之生產力,試驗採用孤挺花‘ RedLion品種三年生鱗莖(周
徑20-22 em)以米字形八分割切開後 , 切取雙鱗片為試驗材料 , 於透明塑膠封口袋中培育 。 試驗結果顯
示不同成熟度的雙鱗片小鱗莖形成率以 PIT、 PIV最好,分別達 1∞%及 95. 8 % ; PI 及PIV 次之 , PV 、
PVI 最差 , 僅有45.8%及54.2% 。 在比較切法 (1几6 、1/8 、 1/8+1 及 1/8+2 切法) 上 , 小鱗莖形成率以1/16
切法最差,僅有80.3 % 與其他三組均呈顯著差異;小鱗莖平均形成數則以 1/8+2切法最多,平均可得
1.57個以上; 1/8 及l几6 切法表現最差, 平均形成數在1.2 個以下; 1/8切法可得到較重、較大的小鱗莖
平均重在0.53g以上, 1/8+1 、 1/8+2 切法表現次之, 1几6 切法小鱗莖平均重最輕。 不同基盤寬度(10.5-12.0 、
12.0-13.5 、13.5-15.0 、15.0-16.5 、16.5-18.0 、18.0-19.5 mm)雙鱗片配合 1/8+2 切法對小鱗莖形成之影響 ,
各處理間小鱗莖形成率均可達 1∞%而小鱗莖平均形成數則呈顯著差異,隨基盤寬度增加,小鱗莖
形成數也增加,基盤最寬之6. 0-6. 5 mm 處酪且平均可達3. 92 個, 最小之3.5-4. 0 mm處酪且平均亦有 1.39
個;球徑大小各組差異均不顯著。
關鍵詞:孤挺花、雙鱗片繁殖法。
別百
TAO
孤挺花為石蒜科(Amaryllidaeeae)孤提花屬(品加卸的Ill)之鱗莖植物,約有80餘個原種(12) ,在歐
美是甚受歡迎的室內盆栽、室外花壇及切花之重要瑞良花卉;台灣孤挺花栽培始於1911年,由日本人
鈴木三郎氏自新加坡引入,為散見全省各地家庭栽培的劍瓣種,花朵較小、花色少,觀賞價值不高,
但因生長容易、分球較多且易開花而遍布全省,但並沒有形成商業性的消聲4) 。台灣自 19ω年以來陸
續由英國、日本、荷蘭等地進口交配種鱗莖以盆花出售,引起賞花者的注意,球根的消費量有逐年增
加趨勢。台灣地處亞熱帶對培育孤挺花鱗莖,有良好的環境條件(2) 。球根花卉之雙鱗片繁殖法(twin
scaling)於1960 年代 , 荷蘭為改善水仙鱗片繁殖而開發完成(16) ,孤挺花雙鱗片繁殖法則由Vijverberg於
1981 年所建立(I助 。Hanks 首先將水仙雙鱗片混入含有溼蛙石的塑膠袋中培育的繁殖方式(9) 0 Huang 等人
提出孤挺花鱗片繁殖使用雙鱗片是必要的,而且內、外層鱗片的厚度及長度影響小鱗莖之形成及發
l 國立中興大學團聲學系副教授
(34)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報告第35 號
育(11)。晰良花卉鱗片繁殖法之小鱗莖形成率及品質,常受植物種類、切割方式及環境因子的影響,如
何能在求得小鱗莖繁殖率與品質一致性,是生產者最大的挑戰 ,本研究是以孤挺花鱗莖為材料,改進
鱗片繁殖的方法,祈能應用於大量增殖種球,以供產業生產推廣之參考 。
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以孤挺花‘Apple Blossom、 ‘ Best Seller及 ‘Red Lion 三品種三年生鱗莖 周徑20
22em 鱗莖由田間挖取後 , 先除去葉片及根 , 以清水洗淨表面並剝去最外層之乾枯鱗皮 , 時、乾後
備用。
二、試驗方法
不同品種問雙鱗片繁殖之比較
將供試孤挺花三品種之鱗莖以米字形八分割切閱,再切成雙鱗片(twin-scale)為繁殖體,取
鱗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