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压缩机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轴流压缩机讲义

二、离心与轴流的关键区别 离心:沿流动方向按一维流动处理 轴流:沿流动方向得按二维流动 轴流的基元级概念: 取叶高的某个半径处的园柱面,该园柱面切割一个级中的动叶排和静叶排,形成两个环形叶栅,这一对环形叶栅组成基元级。 把基元级的环形叶栅展开成平面叶栅,沿转动方向认为它是无限长的,这就构造出来了动叶平面叶栅和静叶平面叶栅。 假设轴流基元级的流动是轴对称流动,那么1-2-3三个特征截面上的流动都可以只用一个气动参数表示,即基元级(或平面叶栅内的流动可以认为是一维流动。 效率的其他表示方式 前面公式计算的效率是表示压缩机或级或器件中内能转化为压力能的完善程度。在压缩机中,外加功不仅用来提高气体的静压,而且改变了气体的动能,若考虑气体动能的变化,就可以用滞止参数表示,比如滞止绝热效率: 1. Ω=0 静压增加全部在静叶栅中实现。 特点: (1) 静压升全部在静叶栅中实现,静叶栅中扩压太大,容易产生较大损失。 (2) 这种级往往C2较大,Mc2较大,容易超过最大进口速度限制,同样使损失增大。 (3)几何特点:w1=w2, β1=180°-β2 这种级亦称为冲动级。在轴流压缩机中几乎没有应用。 2. Ω=0.5 整个级的压升有一半在动叶栅中完成,另一半在静叶栅中完成。 特点: (1) 动、静叶栅中静压升相同,速度三角形对称,扩压度动静叶栅中平均分配。 (2) 在同样的u和Cz情况下,w1和C2(Mw1、Mc2)较小,故损失较小。效率较高。 (3) 几何特点:w1=C2, w2=c1,β1=α2,β2=α1,基形为等腰三角形。 3. Ω=1.0 整个级的静压升全部在动叶栅中完成。 特点: (1) 动叶栅中,气体得到的机械功,全部在动叶栅中转化为静压能;静压栅中无静压增,静叶栅只起导流作用。 (2) 在同样的u和Cz情况下,w1(Mw1)较大,故损失较大,效率较低。 (3)几何特点:C1=C2, α2=180-α1 4. Ω=0.7~0.9 这种级是无预旋级或接近无预旋级,即C1=C1z,C1u=0; α1=90。 特点:(1) 进口无预旋C1u=0,无须进口导叶。 (2) 其余特点介于Ω=0.5和1.0之间。 5. Ω=0.5与1.0的基元级的比较(轴流压缩机中采用较多的两种或这两种反动度之间的设计) (1) 在u、Cz及ΔCu相同时,Ω=0.5的级Mw1较小,且扩压在动静叶栅中均摊,扩压度较小,流动损失小,效率较高。故Ω=0.5的级,可以采用较大的u来提高ht,所以,Ω=0.5的级常用在压缩机前面的级上。另外,Ω=0.5的级,压升在动静叶栅中平均分配,动叶转子上的轴向推力小,叶片上的弯曲应力也较小,且动静叶栅均需要倾斜安装,可减小整机轴向尺寸。 (2) 在u、Cz及ΔCu相同时,Ω=1.0级的Δβ较小,叶片弯曲度较小,气流在动叶栅中转弯小,这对减少损失hr有利。由于静叶栅中无压升,可省去静叶与转子之间的密封。所以,当Mw1大的矛盾不突出时,Ω=1.0级也可采用。 三、预旋和反动度的关系 C1不是轴向方向,即C1u≠0,称为有预旋。C1u与u方向相同,为正预旋,反之,为负预旋。从前面分析可知,Ω=0.5的级,需要正预旋;Ω=0.7~0.9的级,无预旋;Ω=1.0的级,需要采用负预旋。Ω与C1u关系,C1u↑Ω↓,C1u↓Ω↑。 利用孤立翼型 升力理论为基础计算叶型阻力系数Cxp 第二节 叶栅效率 动叶栅中: 欧拉方程: 得相对运动伯努利方程: 效率定义:动叶栅 ; 静叶栅中: 静叶栅效率: 二、效率与其它叶栅参数的关系 动叶栅: 对静叶栅,其效率为 整个基元级的效率 整个基元级效率为 由于 所以 整个基元级的效率: 基元级效率主要和叶栅阻升比、反动度及流量系数有关。 已知基元级效率的表达式,我们可以通过求导的方式求出最佳反动度为0.5,及最佳流量系数 第四章 平面叶栅试验研究 第一节 概述 孤立翼型试验,后改为平面叶栅试验。 对于动叶栅,只好用静止的平面叶栅来代替,试验时,来流速度C1应模拟实际中的W1,C2则模拟W2。 试验目的:气流经过不同几何结构的叶栅时,气流参数、损失与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各种条件下叶栅的作功能力和效率,为平面叶栅设计提供尽可能可靠的依据。 第二节 平面叶栅吹风实验 一、实验装置 1. 三类风洞: 低速风洞 M=0.2~0.4; 亚音速风洞 M=0.4~0.9; 跨、超音速风洞 M≥0.9;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低速风洞实验结果。 2. 实验装置的要求 1) 来流稳定、均匀; 2) 要便于对叶栅前后的速度大小、方向及压力进行测量; 3) 要便于改变气流冲角、栅距、安装角和叶型(叶栅几何参数及工况); 4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