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帝心跳和终极能源曙光(丁荣培)
微观局域时空弯曲状态下闭合弦量子振动形成基本粒子的自组织机制研究
作者:丁荣培
----关于“核弦变”质湮释能的能源新理论
----从“上帝的心跳”看“质能转换”实现的新途径推论
终极能源的曙光
——2000年9月3日《科学晚报》报道
——优先发展“高能激光武器对空防御系统”的建议
一、电子对的产生与湮灭及其意义:
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首先发现了硬γ射线经过铅原子核附近时产生正、负电子对及正、负电子对的“湮灭辐射”过程。然而,由于当时实验的纷争和对外交流渠道的闭塞,正电子e+是由美国科学家安德森(C.D.Andersan,1905--)于1932年首先确认,他因此与发现宇宙射线的奥地利科学家赫斯(V.F.Hess,1983—1964)共享1936年诺贝尔物理奖,实在令普天下的炎黄子孙为之扼腕叹息!
电子对的产生与“湮灭”(实质是能量形态的转化)现象足以颠覆“物质无限可分”的传统哲学观点,因为象电子这样的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话,它又怎么可能由硬γ射线经过铅原子核附近时产生出来呢!换言之,既然硬γ射线经过铅原子核附近时可产生正、负电子对,那么其中的这个电子又怎么可能是无限可分的呢!
二、太极与统一场论:
《易经》开宗明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成都青羊宫主殿对面有一付对联是取自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有一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指的“太极”就是古人所讲的“元气”。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发表以后,几乎是终其一生地研究四种力(电磁力、强力、弱力、万有引力)的大统一,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寻找宇宙的“本原”,也就是我国古代先哲所讲的“元气”,无疑,爱因斯坦也好,中国古代先哲也罢,他们所孜孜不倦的是对宇宙的“对称美”的不懈追求!我怀有一种本能的、极度的热情虔诚地相信他们是对的,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演化将一统于“元气“或”道“的玄机之下。
三、通往太极之路的曙光—“上帝的心跳”:
从γ射线产生电子对到电子对的湮灭辐射,“大统一”在向我们招手,我们看到了“太极之路”的曙光。γ射线产生正负电子对,也就是从纯能量态向“实物”态的过渡过程中,γ射线不正是我们古人所讲的的太极、而正、负电不正是“太极生阴阳”吗?
对应于产生正、负电子对的γ射线的能量约1Mev(1兆电子伏),频率约为:2.5*1020Hz(即二万五千亿亿赫兹),我们暂定义该频率为宇宙基准频率ν0,或称为“上帝的心跳”节律,我们找到了从实物世界通往太极世界的“希望之门”。
四、几个重要的物理事实前提:
硬γ射线是在铅原子核附近创生出正、负电子对的;
γ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电磁波是由涡旋电场和交变磁场相互激发而以接近光速在空间传递的一种波;
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极高能量密度下的局部时空内会发生时空弯曲;
γ光子的能量hv0等于正、负电子对的能量,能量没有创生出来,只是发生了形态的改变;
γ光子的能量hv0储藏于涡旋电场和交变磁场之中;
电磁波(γ光子)可以脱离产生它的物质形态而独立存在;
静电场是有源无旋性的,而稳恒磁场则可以是无源有旋性的。
五、推论:
电子应为一定频率高速振动的量子形成的闭合弦,弦振动具有“趋肤效应”,就象一个皮球,里面相对来讲是空的,弦振动的弯曲与闭合是由于高能量密度下空间自然弯曲的必然结果。
γ光子对的电力线(忽略磁力线)近似表达如下:
γ光子对从电场角度讲是两个旋向相反的涡旋电场团。正因为γ射线的频率高、周期短,所以可以看成是同时存在的(频率低、周期长的光子不能看成是同时存在,也无所谓光子对的概念)。当光子对经过铅原子核附近时,在铅原子核(质子组成的带正电的核子团)的电场作用下,产生相斥、相吸这两个相反的作用效果,因而相互分离、重整化(不再是交变的涡旋电场)成为正、负电子对飞离出去。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涡旋电场方向的不同形成的实物粒子有了正、负电子之分。
不难看出,铅原子核对其中一涡旋电场团的作用力与γ射线的传播方向(亦即电磁波传播方向)相反,可以有理由相信这正是使γ光子对从明显的波动态(或扩张态)向实物态(或称收缩态)转化的的一个直接原因,尽管我们对现在对如何数学描述这一具体过程和细节不清楚,但这的确不能从根本上妨碍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由于γ光子对的能量蕴藏于涡旋电场和交变磁场之中,(尚未详细计算电场能和磁场能的量度对比,也许相差较多),交变磁场的能量在γ光子对向正、负电子对的实物形态转化过程中分别转化为正、负电子对的自旋方向的不同。这如同地球在绕其极轴旋转的同时,完全可以附加一个绕穿越赤道、地心的对称轴旋转。只不过源于涡旋电场的电子弦振动的方向是内禀的,而源于交变磁场的电子自旋则表现为外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