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获得意义.pptVIP

1947-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获得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47-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获得意义

* * * 1947:电离层F层即阿普顿层的发现 爱德华·阿普尔顿爵士,GBE,KCB,FRS(Sir?Edward Appleton) 1892.9.6-1965.4.21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伦敦大学、剑桥大学教授,爱丁堡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科学无线电协会主席。 他建立磁离子理论,并得出了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复折射指数公式。这一公式后被称为阿普尔顿-哈特里公式,它正确预言了电磁波在具有外磁场的电离气体中传播时的行为,这对短波通信和雷达技术等实际应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发现电离层而获奖。 爱德华·阿普尔顿 电离层发现的意义 ?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地球磁层的内界,它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F层在地面以上150至超过500公里,它对于电波传播来说是最重要的层。大多数无线电波天波传送是F层形成的。 电离层被用来反射和传送高频无线电信号。反射后的信号回到地球表面,可以再次被反射到电离层。 电波可以使得电离层里的自由电子以同样的频率振荡。若此时自由电子被捕获的话,则电波中的部分能量会消失。 假如电离层内自由电子的碰撞频率小于电波频率,且自由电子密度够高,则电波能够有全反射的现象。 1948: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布莱克特男爵,OM,CH,FRS (Patrick Blackett, Baron Blackett) 1897.11.18-1974.7.13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因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有重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注:具体意义见前面的相关介绍)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1949: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汤川秀树 (湯川 秀樹/ゆかわ ひでき) ?1907.1.23-1981.9.8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曾任京都大学、大阪大学荣誉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席教授,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首任所长,被授予文化勋章、从二位勋一等旭日大绶章以及京都市荣誉市民的身分。他致力于研究在原子核内部使质子与中子结合的强交互作用,因推测介子的存在而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汤川 秀树 1950: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证实介子存在 塞西尔·鲍威尔 (Cecil Powell) 1903.12.5-1969.8.9 英国物理学家,1947年鲍威尔与朱塞佩·奥基亚利尼、H. Muirhead和年轻的巴西物理学家塞萨尔·拉特斯(César Lattes)一起发表了关于使用照相技术发现π介子的论文,为此他于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证明π介子是汤川秀树在1935年在他的核物理理论中预言过的一种亚原子粒子。 塞西尔·鲍威尔 发现并证明介子的意义 汤川的核子理论为发现并证明介子奠定了基础,π介子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粒子物理学,鲍威尔因此也被誉为粒子物理学之父。 1951: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约翰·考克饶夫爵士 OM,KCB,CBE,FRS (Sir?John Douglas Cockcroft) 1897.5.27-1967.9.18 英国物理学家,曾任澳洲国立大学校监。 约翰·考克饶夫 1951: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欧内斯特·沃尔顿 (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1903.10.6-1995.6.25 英国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沃尔顿是唯一已经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爱尔兰人。 欧内斯特·沃尔顿 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的意义 1961-1965年间,第一部质子加速器,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加速,产生大约 800 千伏的直流电位差。馈入电压为低压交流, 输入电路由电容器和整流器构成。约翰·考克饶夫和欧内斯特·沃尔顿用这部装置于1932 年利用质子轰击锂,完成 了第一次人工诱发的核反应,生产出氦。这个实验证明了早期卢瑟福、乔治伽莫夫所提出的原子模型理论,帮助世人进入一个以粒子加速器为实验基础的核子物理时代。 1952:发现核磁共振 费利克斯·布洛赫 (Felix Bloch) 1905.10.23-1983.9.10 瑞士物理学家,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费利克斯·布洛赫 1952:发现核磁共振 爱德华·珀塞尔 (Edward Purcell) 1912.8.30-1997.3.7 美国物理学家,曾担任过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三位总统的科学顾问,还曾是美国物理学会主席以及美国哲学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