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 - 北京市安全文化促进会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类是单位自身存在的,又无法及时消除并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事故隐患,其核心点是危及公共安全,其影响范围已经不限于企业内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企业仅凭自身力量难以控制,客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 企业应当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并与隐患所在地区级部门对接应急预案,提出需要政府部门协调组织的事项,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主要特点(四) 第二类是非企业自身原因,外部因素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如不及时制止,外部的生产、经营、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本单位事故隐患的。 企业发现外部因素可能造成本单位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制止,并向监管部门报告;未采取制止措施和报告,造成隐患既成事实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 主要特点(四) 5.“领域切分、部门共管” 对《安全生产法》所称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进行细化和明确,形成了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相关行业领域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政府监管体系(13+1) ,多个行政执法主体共同实施行政处罚。 划分原则:一是否有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二是否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监管”、“监督管理”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 主要特点(五) 一是发展改革部门依照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对电力行业实施监督管理。 二是经济信息化部门依照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行业实施监督管理。 三是公安(治安)部门依照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北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对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运输、爆破作业和大型活动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主要特点(五) 四是公安消防部门依照消防法、北京市消防条例,对消防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五是公安交管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道路交通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六是园林绿化部门依照森林防火条例,对森林防火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七是国土部门依照矿产资源法,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主要特点(五) 八是住建部门依照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对房屋建设工程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九是水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对水利建设工程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十是交通部门依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对道路桥梁建设工程领域实施监督管理;依照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对轨道交通运营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主要特点(五) 十一是市政市容部门依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对石油天然气管道和城镇燃气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十二是质监部门依照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特种设备安全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十三是农业部门依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农业机械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主要特点(五) 安监部门职责 一是指导、协调、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职责; 二是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对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实施监督管理; 三是对无行业和领域监管部门的实施监管; 四是协调解决监管部门职责范围争议。 主要特点(五) 未明确列举的部门职责。 商务、文化、旅游、体育、民防、教育、卫生等行业管理部门,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未列为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但有地方政府规章依据和市政府确定的职责,仍应依照京政发〔2004〕22号和京政发〔2014〕27号文件,落实行业管理职责,可以依照176、177号等6个政府令,实施行政处罚。 主要特点(五) 6.“北京本地特色” 一是赋予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法律地位。(略) 二是赋予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法律地位。要求政府部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要求企业使用信息系统,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三是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上升为法定措施。惩戒性教育培训、媒体曝光。 主要特点(六) 隐患信息系统: 未采用总局16号令报告重大事故隐患和季度统计报表方式,要求企业使用信息系统,如实记录的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情况和结果,而非上报具体的事故隐患。 上报、记录的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仅作为企业自证履责的电子化记录和公示,并不转移事故隐患的治理责任。通过制度,实现两个转变。企业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开展隐患排查转变;政府监管由具体查隐患向监督主体责任落实转变。 主要特点(六) 实践中不同规模的单位,有多种选择途径。 一是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依托自行信息化系统,将隐患排查治理相关数据信息与政府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