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钢铁工业余热利用新方法、新技术 苍大强1,2 (1北京科技大学 .doc

国内外钢铁工业余热利用新方法、新技术 苍大强1,2 (1北京科技大学 .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内外钢铁工业余热利用新方法、新技术 苍大强1,2 (1北京科技大学

国内外钢铁工业余热利用新方法、新技术 苍大强1,2 (1.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与生态学院,北京 100083;2.国家钢铁冶金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要:简单的节能减排阶段已经过去,节能已经不能单纯地只面对能源了,更要着眼于工艺、装备的变革。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新形势,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钢铁工业余热利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得出中国和国外钢铁发达国家钢铁工业余热利用的基本途径不同的结论。国外专家认为靠技术节能(含余热利用)已经不能获得大的节能效果了,国外主要通过工艺革命或工艺革新,从源头上减少能耗和余热的产生,同时达到节能和提高工艺水平、产品质量的目标;国内则主要还要依靠技术节能实现节能和余热利用水平的提升,国内对通过改变工艺实现节能的做法还很少。根据中国钢铁工业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提出了齐头并进的综合节能(含余热利用)的方法,并介绍了一些源头节能减排的案例研究结果。 关键词:钢铁工业;余热利用;新方法;新技术 1 新常态下的我国钢铁工业余热资源现状及分析 目前,全世界的能源已经进入矿物能源消耗的高峰期(图1),中国能源的获取已经进入相对困难时期,而中国的能耗却出现了继续增加的趋势。 图1 世界化石能源(煤、油、天然气)的消耗历程 中国近3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总的消耗量也进入陡升阶段。1978~1987年:十年消耗8.0亿t标煤;1988~-1997年:十年消耗18.0亿t标煤;2012年(15年后):一年消耗32.5亿t标煤;2014年(2年后):一年消耗36亿t标煤;2015年(1年后):消耗40亿t标煤。这种消耗能源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据国家发改委专家估计,按现在我国的能耗趋势,按现在国际上最先进的能耗水平,2050年中国也需要77亿t标煤,但我国政府只能提供65亿t标煤,扩大能源的来源是一出路,但受各方面的限制,扩大能源来源越来越难。所以最重要的是提高能效,除了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外,提高二次能源的利用率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利用和开发余热的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则是有效而实用的节能措施,很多钢铁企业已经从余热利用技术中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1余热资源的分类 余热资源的分类有几种,其中一种把余热分为高温余热、中温余热和低温余热3类。高温余热:大于650oC;中温余热: 230~650 oC;低温余热:小于230 oC。 1.1.1 我国钢铁工业余热资源和能级的分布 (1)余热资源的分布 产品余热: 3.35GJ,占比 39%;烟气余热:3.10GJ,占比37%; 冷却水余热:1.24GJ,占比15%;渣余热:0.74GJ,占比9%。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产品和烟气将的余热数量最大:39%+37%=74%,是今后回收余热的重点。 (2)余热能级的分布 高温余热:3.36GJ(占余热总量39.8%),最大; 中温余热:2.19GJ(占余热总量25.9%),最小; 低温余热:2.89GJ(占余热总量34.2%),居中。 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高温余热最大,但难度也较大;低温余热量第二,但大量没有回收,难度也较大;中温余热回收相对较容易,难度也小,目前回收的效果也最好。 究竟钢铁工业有多少余热?它占吨钢总能耗的比例是多大?图2是蔡久菊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对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做的调研结果。结果表明:调查时期的钢铁工业余热总量占吨钢总能耗的1/3,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目前这些余热仅有30%~40%被应用,潜力很大。 图2 钢铁工业不同温度余热资源的分布 1.1.2 日本钢铁工业余热资源的分类 日本钢铁工业余热资源是以工艺分类的。高炉渣:420 MJ/t钢(33%);连铸:290MJ/t钢(23%);终端产品:260MJ/t钢(21%);钢渣:120MJ/t钢(9%);焦炉煤气:104MJ/t钢(8%);转炉煤气:74MJ/t钢(6%)。 上述数据表明:高炉渣的余热量最大,但回收其余热极少,而且能级浪费非常大;第二大余热源——连铸余热不太被重视,目前还没有人考虑它的利用;终端产品的余热位列第三,也没有被回收利用;钢渣余热质量和数量都可观,目前还没有实际应用的例子;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也不理想,还没有一种被钢铁界普遍接受的好技术;转炉煤气的余热量比例最小,但余热质量很高,目前仅实现部分回收,但能级浪费很大。因此大量余热利用的新技术亟待研究。 1.2 我国钢铁工业余热利用和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高温余热利用(图3)水平不理想,除CDQ和蓄热燃烧技术余热回收较好外(近几年因一些技术等问题推广面变小了),CDQ也在趋于饱和。烧结矿余热利用仅利用了中低温的余热,高温余热还没有回收,其他如熔渣余热基本没有回收,转炉和电炉烟气余热仅回收很小一部分热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