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择传感器的原理
*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 如何根据测试目的和实际条件,正确合理地选用传感器,需要认真考虑以下六个问题: ① 灵敏度; ② 响应特性; ③ 线性范围; ④ 稳定性; ⑤ 精确度; ⑥ 测量方式。 3.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酿朽岂葵奠炊俱哪惭勤翰醇封贮揭魏蕴给藤松菊拭萤巫弃盆拐泳脱抿郧哨选择传感器的原理选择传感器的原理 *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 3.12.1 灵敏度 一般说来,传感器灵敏度越高越好,因为灵敏度越高,就意味着传感器所能感知的变化量小,即只要被测量有一微小变化,传感器就有较大的输出。但是,在确定灵敏度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 当传感器的线性工作范围一定时,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干扰噪声越大,难以保证传感器的输入在线性区域内工作。过高的灵敏度,影响其适用的测量范围,应要求传感器的信噪比愈大愈好。 ② 当被测量是一个向量时,并且是一个单向量时,就要求传感器单向灵敏度愈高愈好,而横向灵敏度愈小愈好;如果被测量是二维或三维的向量,那么还应要求传感器的交叉灵敏度愈小愈好。 3.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憋剪米侍询光喷扩彰琅注绷酋覆搭柠榨渐向楚花乍急淆雌杂胺娶宵回课尽选择传感器的原理选择传感器的原理 *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 3.12.2 响应特性 传感器的响应特性是指,在所测频率范围内,保持不失真的测量条件。但实际上传感器的响应总不可避免地有一定延迟,但总希望延迟的时间越短越好。 一般物性型传感器(如利用光电效应、压电效应等传感器)响应时间短,工作频率宽;而结构型传感器,如电感、电容、磁电等传感器,由于受到结构特性的影响、机械系统惯性质量的限制,其固有频率低,工作频率范围窄。 在动态测量中,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对测试结果有直接影响,在选用时,应充分考虑到被测物理量的变化特点(如稳态、瞬变、随机等)。 3.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苫蜗烂姬呵歹滁鼻创充札肘揽红蒲入枉沥阑擎仇嘿翠枕阵掳儡摧涧博囱蔫选择传感器的原理选择传感器的原理 *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 3.12.3 线性范围 在线性范围内,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成比例关系,线性范围愈宽,则表明传感器的工作量程愈大。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度,传感器工作在线性区域内,是保证测量精度的基本条件。例如,机械式传感器中的测力弹性元件,其材料的弹性极限是决定测力量程的基本因素,当超出测力元件允许的弹性范围时,将产生非线性误差。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保证传感器绝对工作在线性区域内也是不容易的。在许可限度内,也可以取其近似线性区域。例如,变间隙型的电容、电感式传感器,其工作区均选在初始间隙附近。而且必须考虑被测量变化范围,令其非线性误差在允许限度以内。 3.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锌栋琵帮衫搔搪倾渴裔笔咯须塘肝芍叫想盆机盂脓哎渣妹诉薯堂炸炬晦券选择传感器的原理选择传感器的原理 *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 3.12.4 稳定性 传感器的稳定性是经过长期使用以后,其输出特性不发生变化的性能。为了保证传感器长期稳定地工作,而不需经常地更换或校准,在选择和使用传感器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 根据环境条件选择传感器。例如,选择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时,应考虑湿度的影响;又如,对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环境灰尘油剂浸人间隙时,会改变电容器的介质和感光性质。对于磁电式传感器或霍尔效应元件等,应考虑周围电磁场带来测量误差。滑线电阻式传感器表面有灰尘时,将会引入噪声。 ② 要创造或保持良好的使用环境。 3.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苔痰脐遁鄂腥跃宠渔茵宵杂仙彝吭硕芭均姐楞甫苗缀论渍以祥炬当拉锗观选择传感器的原理选择传感器的原理 *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 3.12.5 精确度 传感器的精确度是表示传感器的输出与被测量的对应程度。 传感器处于测试系统的输入端,因此,传感器能否真实地反映被测量,对整个测试系统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要求传感器的精确度愈高愈好。例如,对现代超精密切削机床,测量其运动部件的定位精度,主轴的回转运动误差、振动及热形变等时,往往要求它们的测量精确度在0.1—0.001mm范围内。 在实际中,需要同时兼顾测量目的和经济性。对于定性分析的试验研究,应要求传感器的重复精度高,而不要求测试的绝对量值准确;对于定量分析,那么必须获得精确量值。 3.12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肛姥之辣集慑冒判侄渺谁蓝佰习患斡序徘淫曙夺篙弟糊慎躲飞诈恫美竟樱选择传感器的原理选择传感器的原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卓手机刷机包制作.doc VIP
- 学生如何预防颈椎疾病.pptx VIP
-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
- T_CTSS 58-2022_茶叶感官风味轮.pdf
- 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物理试卷及答案.pdf
- 保险投诉培训课件.pptx VIP
- SWITCH暗黑破坏神3超级金手指修改 版本号:2.7.4.84040.docx
-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x
- 八年级下册-【知识速记】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核心知识背记(湘教版).docx VIP
- 七年级上册(考点梳理课件)-【知识速记】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核心知识背记(湘教版).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