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策》中虚构叙事发生及范式
《战国策》中虚构叙事发生及范式虚构是文学发育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学叙事区别于历史叙事的一个突出特征。《战国策》中虚构叙事的发生与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等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其发生方式主要有依附史实、踵事增华和借名拟托、无中生有,而后者也即拟托文的虚构又可以分为附会、套括、仿改、缀辑、衍生五种,近乎涵纳了后世历史小说尤其是新历史小说的所有虚构叙事类型。《战国策》夸饰恣肆的文风、大量的寓言及一些长篇叙事文对后世的文学叙事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战国策;虚构叙事;发生;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5-0183-05
倪爱珍(1976-),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江西南昌 330022)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先秦两汉史传中文学性叙事发生研究”(项目编号为11WX27)的阶段性成果。
《战国策》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多种名目古书而成的一部典籍。关于这本书的性质,说法众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其为正史,《隋书·经籍志》又把它归入杂史类,除这类传统的“史书说”外,还有“子书说”、“史子综合说”、“故事汇编说”、“游说脚本说”等。后代学者将它与《史记》、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等史籍进行比较,发现其中既有真实史事,又有大量的虚构不实之词。如果说《左传》、《史记》中的虚构是史有诗心、虚毛实骨的话,那么《战国策》中的虚构则是文心胜史心、虚实参半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区别是前者描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也即文学(尤其是小说),区别于历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其虚构性。可以说,虚构是文学发育的先决条件。《战国策》的成书过程及性质决定了其在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最能见出文学叙事如何在史传母体中孕育、躁动、成长并渐成剥离之势。
一、虚构叙事的发生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卿相之书,其虚构叙事的发生,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培育起来的。战国时期,上至诸侯国君,下至贵族权要,纷纷礼贤下士,延揽人才,养“士”成风。政治、经济大变动的同时,教育也从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士阶层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贵族士大夫因为家族没落或政治斗争中失败等原因沦落为士,一部分庶人通过武功或学术仕进等途径擢升为士。士的种类很多,据杨柳对先秦文本和《史记》的统计,有26类。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千差万别,但都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谋求生计,不再依附于某个固定的集团,而成为自由知识分子。士阶层的繁荣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策》的作者多是纵横家,也称为策士、辩士等,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从事政治外交活动。《汉书·艺文志》中即说:“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章学诚也说:“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可见,策士们在游说人主权贵时,不仅用辞敷张扬厉,而且“变其本而加恢奇”,有意识地对事实进行增删、夸张、虚饰,以达到增强说服力、震撼力的目的。这是《战国策》虚构叙事发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策士们为了练习游说之术,会假托一人名、假设一事件制作游说的练习辞或脚本,而那些教授纵横游说之术的人为教授弟子也可能去编写类似于教材性质的练习辞。《史记-张仪列传》载:“(张仪)始尝与苏秦事鬼谷先生学术。”《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甘茂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且不管这些练习辞是谁人所为,但其性质毫无疑问是纯粹的虚构叙事了。比如《中山策·中山与燕赵为王》中说:“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魏策二·田需死》也有类似现象。苏代在游说梁王之前先让昭鱼假扮梁王练习说辞。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策士为了达到较好的游说效果,确实会在事前进行演习。现场演习尚且有,更不必说制作练习辞或脚本了。《齐策三·楚王死》中练习辞的痕迹就非常明显。文章在叙述完苏秦说薛公后插入一段叙述者的议论:“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下文分别承接此段,叙述苏秦为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游说,每段结尾均以“故日可以请行也……故日可以使楚亟入地也……”来呼应上文。“《钟氏勘研》云:此章所言多不切合事理。殆著者故假楚怀王拘于秦事,伪托苏子,妄为此文,以见其技之层出不穷、变化莫测耳……齐思和亦云:此章胜意层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