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回顾及展望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回顾及展望尽管作为新兴学科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已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完善而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却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以其重要分支历史经济地理学为例,已有成果虽然相对丰硕,学术影响也在扩大之中,但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却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全面把握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该分支学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断进步,也有助于当今的经济建设实践。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019-08
樊如森(1966-),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上海 20043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1ZD092)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012年科研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新兴学科,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也日渐增多。自1972年黄盛璋、钮仲勋发表《近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一文之后,《中国史研究动态》便从1982年开始每年发表上一年度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此外,侯仁之、邹逸麟、马正林、史为乐、杜瑜、谭其骧、葛剑雄、陈桥驿、张修桂、华林甫、吴松弟等又分别以数年、十数年、数十年为断限,对该学科的整体或分支进行了系统的学术史回顾,相关文章的总数已不下20余篇。但是,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总结却很少。除在整体回顾时用寥寥数语匆匆带过之外,专题性的总结只有华林甫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一篇论文而已。这不仅与该分支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而且也不符合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实际以及经济建设实践对理论的客观需求。
笔者认为,就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即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实质来讲,人类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基本经济产业有4个:以种植植物为主要生产内容的农业,以饲养动物为主要生产内容的牧业,以制造器物为主要生产内容的工业,以贩运货物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商业。它们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物质基础。其他的人类活动领域和方式,如交通运输、人口生产、城市建设等,虽然也与经济活动有一定关联,但毕竟不是直接的经济活动,最多只能算作间接的经济内容。有鉴于此,本文对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状况的总结和探索,也主要围绕四大基本经济产业进行。因限于篇幅,相关的学术回顾也仅重点介绍专著部分。
一、历代记录当时产业分布状况的经济地理著作
较早从事经济地理研究的中国学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西汉前期“九州”范围的农牧工商业地理分布有概括的记述。后来,“二十四史”中又有11部正史编了“食货志”,也大多属于当时的人或稍后时代的人记录当时代经济地理状况的成果。此外,历代的私人文集和地方志书里也有不少当时代的经济地理内容,如张瀚著《松窗梦语》卷四的“三农纪”、“百工纪”、“商贾纪”,即其对明代后期农工商业地理内容的记录。
在海外学者当中,以日本学者的同类著述面世最早。如日本人在上海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就在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支那经济全书》12卷,对清朝末年的中国财政制度、市场经济、工商惯例、企业组织、内外贸易等进行了系统的记述,是当时内容最翔实的晚清经济地理著作。进入民国时期以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又组织编写了《支那省别全书》18卷,对中国内地18个省的自然人文概况、商埠、贸易、都市、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产业、物产、商业机关、仓库、货币和金融机关、度量衡等经济内容做了详尽的阐述,是当时内容最全面的中国区域经济地理著作。
最早以“中国经济地理”命名的学术论著,大概是1929年出版的中国学者王金绂著《中国经济地理》上下两册,该书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各大江河流域和主要山脉地区农牧工商业的生产和民生状况。稍后张其昀著《中国经济地理》,又以衣、食、住、行为纲,概述了中国各地的物产分布情况。周默秋著《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则对山东、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5省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牧业、工业、矿业、交通业、对外贸易等经济内容作了系统分析。与此同时,日本学者吉野美弥雄著《利用す可き天津老中心ニせ北支那の物产》,介绍一战之后,中国山东、河南、直隶、奉天、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铁矿、煤炭、棉花、羊毛、花生、小麦、草帽辫、碱、鸡蛋、猪鬃、牛皮、山羊皮、绒毡、核桃、牛油、麻、兽骨、枣、胡麻、柿饼、甘草等物产的产地、加工、运销情况。ェム·ィ—·カザニ著、堀江邑一翻译的《支那经济地理概论》,用5章39节的篇幅,介绍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在自然、人口、交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