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绿春哈尼族乐舞考察.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红河绿春哈尼族乐舞考察

云南红河绿春哈尼族乐舞考察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它有着源于本土的民族原始文化,哈尼族的民众以传承的方式承袭和发展着本土的原始文化,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哈尼族及其文化的形成是哈尼族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多民族及其文化的结果,在生活习俗、禁忌、建筑、婚嫁、丧葬、劳动、服饰等方面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笔者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所进行的田野调查,试图展现该县哈尼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现状并揭示其音乐文化的特征。 绿春县位于红河州西南部,东与元阳、金平两县接壤,北与红河县相连,西北依墨江县境,西南隔李仙江与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等五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素有“哈尼山乡”之美誉。绿春县辖大兴镇、牛孔乡、大水沟乡、大黑山乡、戈奎乡、三猛乡、骑马坝乡、平河乡、半坡乡,共1镇8乡,81个村委会,2个社区。 一、哈尼族艺术形式概述(绿春县所辖地区) (一)戈奎乡下子雄村民间艺术形式 1.舞蹈 祭祀套舞由5支舞蹈组成,包括铜钱棒、棕扇舞、铅球舞、杈杈舞、二节棍。 (1)铜钱棒:又名“铜钱棍”、“金钱棍”,子雄人称“铜钱棒舞”为“麦巴哈”,“麦巴”指“铜钱”,“哈”指“舞”。跳时,四男子围一张方桌单脚着地向前迈步式轻盈跳跃。以鼓、锣、镲伴奏,属祭祀类舞蹈,一般只在葬礼时跳,表示为亡灵祭奠,隆重送别亡灵。 (2)棕扇舞:子雄人称“扇子舞”为“包瑟哈”,“包瑟”指“扇子”,“哈”指“舞”。实地采录:由四名男子各自手持两把棕扇用近似“铜钱棒”的步伐跟着节奏跳。只有在原始时由四个男子跳,不加女性,但表演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调适,属祭祀类舞蹈。 (3)铅球舞:子雄人称“小铅球舞”为“崔司哈”,“崔司”为“小铅球”,“哈”为“舞”。由一名男子拿一端系铅球(直径约3厘米)的线(长约3米)表演,类似武术中的九节鞭动作、技巧,铅球重两公两(此球约0.2公斤)。节奏有快慢明显交替,与前三舞蹈不同,动作也不同。据舞者介绍:这是一套祭祀性舞蹈。 (4)杈杈舞:子雄人称“三杈舞”为“擦擦哈”,“擦擦”指“三叉”,“哈”指“舞”。四个男子拿钢杈,跟伴奏而舞,与前舞步基本相似,且带有武术性质,有原始狩猎的象征味道。 此几类舞蹈采集的场景不变、动作不变、伴奏节奏型不变、人数不变、只变道具和节奏的快慢、整个舞蹈伴奏都由鼓、鋩、锣担任。这几种舞蹈在丧葬仪式中均都出现,平时一般不跳或有选择性跳。 整套祭祀舞蹈动作具有屈膝向下的共同特征。在做抬腿、蹬腿、颠跳、旋转等动作时,无一不是成屈膝的状态。其次是摆胯、扭胯。哈尼族舞蹈的动律特点给人以下稳上活、稳而不僵、活而不浮的感觉。这种特点的形成来源于生产劳动带来的习惯。 2.声乐 (1)纺织歌:纺线劳作时唱的歌曲,一边纺线一边唱歌。歌词大多表现劳动场景及劳动的心情。 (2)儿歌:哈尼儿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孩子们各种知识。《播种的时候到了》唱到:“播种的四月到啦,哈尼人撒下的种子发了芽发了芽。” (3)摘棉花歌:属于劳动歌曲,与上面的纺织歌有类似,歌曲是把种棉花到摘棉花时的情景用唱的方式来表达。 (4)叫魂调:叫魂调,祭祀歌曲,只能由摩批来唱,由年老者主持,只有人死了之后,才能请摩批唱,叫魂种类繁多,但音调唱法是一样的,一般要摔交后,外出归来等均可叫。从外叫回即可,用签作为标记,回来停止,不回继续,人魂不严重的一般人可叫,严重的只有摩批可叫。 (5)退鬼调:用来驱邪避鬼。 (二)大兴镇民间艺术形式 1.舞蹈 拢总舞,属于娱乐性舞蹈。拢总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能跳的地方就可以围圈起舞。”整套舞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斗脚、斗肩、穿梭、找对象、翻身。动作自由,男性潇洒,女性柔美,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2.声乐 哈尼族儿歌,歌唱时伴有儿童游戏活动和简单的舞蹈动作。不用乐器伴奏,参加者多为女性,男性多在周围观看,不直接参加。歌词简短精练,多用三字、四字或五字结构,生动诙谐,不拘一格。词曲结合较为紧密,常直接运用哈尼族语言音调为旋律音。歌词内容丰富,多表现哈尼族儿童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生活。 (三)大水沟乡龙别村民间艺术形式 1.舞蹈 猴子舞,又叫“同尼尼”,意为“扭动身子舞蹈”,因为其动作特点近似于猴子,故又称猴舞,是绿春哈尼族的代表性舞蹈。此舞为祭神之后必跳之舞,舞前,舞者需面鼓而立,双手合十默祷,然后展开舞姿。舞前祷告与其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同尼尼”是悦神之舞,舞者模仿猴子滑稽诙谐的动作,加以意象化以取悦神灵。随着场合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