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修辞.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用的修辞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 ;1、之;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1、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暮春之初 (兰亭集序);;其 一、用作代词 (一)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五)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还是”“可要““一定”等。 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三、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1、其若是,孰能讥之乎?(《孟子见梁襄王》) 2、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祭十二郎文》) 四、用作助词,调节音节,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七)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八)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递进。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