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的八幅课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可染的八幅课件

????1925年,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长沙》,1957这首词公开发表,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中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发了李可染先生,无尽画意,一生画了八幅相同题材的画作,亦有说七幅的,大约是算上《丹霞枫林图》,本人未加考证。 ????第一幅,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藏于画家家中,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嘉德拍卖公司拍出,现藏海外。2000年11月在台湾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中展出,并被出版为展会的招贴画。《万山红遍》是李可染的重要代表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据说,当时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用掉内库半斤朱砂。以朱砂作画,前人有过,但多用于佛像、钟馗、花卉,如此大量用于山水画之中,李氏为第一人。画面之中,浓墨为底,上敷朱砂,挤白以瀑布溪流,冷暖交映,层次幻化。 第二幅,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创作室中一连创作了4幅《万山红遍》。共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了4幅。两幅小的、两幅大的。两幅小的分别为: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另一画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此画给了荣宝斋。荣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海外华人买走。 至于两张大尺幅的,文革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协,让他们选一件,准备自己留一件。文革后,发现一件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曾被出版。 ????此画原已流于海外,该画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敬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该画在2000年11月台湾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上展出,并被出版于画展的画集中。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和儿子李小可参加了画展。(就是此画,此画尺寸为:200*95厘米) ????李可染先生画完这4幅《万山红遍》后,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15周年国庆又画了一大幅给荣宝斋,此幅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此件现藏于北京荣宝斋,从此以后李可染没再画过《万山红遍》。 ?用朱砂画画前人有之,但多用于画佛像、钟馗、花卉等,大面积用于山水画,自李可染创始。李可染先生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李可染先生创作的7幅万山红遍,这画上的红色不但有朱砂,更加有西洋红,使整幅画面红润红润的,在光线暗处(朱砂在光线暗处更红)红润,在光线亮处也红润,颜色非常美,和黑色的墨相映成趣,与齐白石先生创作的红花、墨叶异曲同工。该画构图中采用的小溪斜流而不是瀑布,给山村平添了几分谧静感,这火红和谧静的结合给人带来了更多的遐想。再加上李家山水的重量感,使之成为划时代的杰作,称之为李可染先生的传世佳作。 《丹霞枫林图》以其整体性极强的意象和色彩调性,冲击视觉,猛撞心灵,让我们会联想起《万山红遍》系列山水。虽然《丹》图红色调性偏暖赭,不似《万》画采用朱砂那样加火如荼;它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二主色交融交织,所“积”层次也明显要少些。尤其构图,那一湾清流长河,那河面上一线鱼贯而行的几艘小船和帆桅,占据了全图“画眼”的中心位置,而和《万》画典型图式的“飞瀑直下,错落小屋”迴异,倒是与《漓江胜览》(1963.9.8)初探“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同理同趣。但是,不管怎么说,上面提到的《丹》图所有艺术特征,都不能冲淡它与《万》画二者间内在联系,却又极其有说服力地昭示我们:《丹》图并不属于著名的《万》画系列,它那探索之中拥有的独立性、特异性,赋与作品另一种层次审美品格、审美价值。 ????凡李可染的崇仰者皆知,1954年是李师决心从头越的一年;是以山水写生为突破口,藉以开创小国画新路的一年。那年,他47岁,年富力强,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印语八个丰,成为踏上新跻的座右铭。从此,大江南北,跋涉万里,长途写生,十年之久,成绩斐然,震惊全国,宣告中国山水画新生。可染先生写生过程非同一般,不仅是为山水画开源,回归大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力求解决一系列矛盾的过程。诸如传统与革新的矛盾。民族与外来的矛盾,现实生活与艺术境界的矛盾,时代精神与个性语言的矛盾。“过五关,斩六将”,李可染终於成为革新路上领军人物之一。 60年代初期,1962、1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