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母婴血型不合者血型血清学检测研究Q
母婴血型不合者血型血清学检测研究Q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本院儿科送检的在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疑为溶血病的新生儿及其母亲的血液标本,共计新生儿血标本128例,母亲血标本82例,新生儿年龄0~13 d。(抽取母亲EDTA抗凝血2 ml,患儿EDTA抗凝血3 ml,未抗凝血2 ml)。
12 试剂和仪器 A、B、O标准红细胞,筛检细胞,谱红细胞,2疏基乙醇(均为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ABO、Rh血型鉴定卡,新生儿溶血病不完全抗体检测卡(长春博讯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13 新生儿母亲血型血清学检测 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抗A、抗B效价,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者鉴定其特异性。结果见表1。
14 新生儿血型血清学检测,ABO正定型和溶血3项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方法采用改进微柱凝胶技术,严格按试剂说明操作。结果见表2
21 本组82例母亲血型均为O型,婴儿全部为Rh阳性,经血型血清学检测证实为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HDN为26例,均为ABOHDN,1例Rh阴性母亲血清中未检出不规则抗体。当胎儿由父亲遗传所得的血型基因恰为母体所缺少,可作为抗原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IgG,这种抗体可通知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结合,使之破坏而发生溶血。从表1可见,82例患儿的母亲中Ig抗A(B)效价≥64的有64例,IgG抗体效价高低与新生儿溶血病呈正相关,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会随孕妇IgG抗体效价的升高而增大。据文献报道,孕妇抗体效价上升时间越早,速度越快,其新生儿发病机会也越大[2]。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均应常规开展孕妇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对O型孕妇定期测定血中IgG抗A(B)效价,并对新生儿做重点监护观察,有利于新生溶血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2 是否被证实为HDN最有价值的依据是新生儿血标本的溶血3项试验。本组被证实为ABOHDN的48例患儿中,OA28例占584%,OB20例占416%,可能是由于胎儿红细胞上的A位点(抗原决定族)较B位点多,故发生ABOHDN的A型婴儿比B型婴儿多[3]。本实验结果与林蔚等[4]与姜志勇等[5]的报道相符,非ABOHDN以Rh(D)血型不合HDN最为多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中的其他抗体抗E、抗C、抗c,以及M、N血型系统抗体[6]等引起。本组1例母亲为Rh(D)阴性者,可能由于是初次怀孕,未检出抗D抗体。
23 本文采用改进微柱凝胶技术,对48例符合ABOHDN患儿的溶血病三项试验不同结果进行分析,以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最高,占100%;DAT试验阳性率最低,占31%,分析原因为新生儿的A(B)抗原密度比成人低,结合的抗体数量没有达到DAT试验阳性的要求,另外DAT试验阳性率还与采样时间相关,患儿出生时期越短,DAT试验检测阳性率越高[5]。故临床应尽量早发现、早作检测以确诊。抗体放散试验是3项试验中最有价值的一项试验,即使是直抗试验阴性的患儿,一旦出现阳性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通过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可直接证实新生儿患病与否,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早期快速进行新生儿HDN的诊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128.
[2] 胡志红,孟黎,胡咏梅,等母婴ABO血型不合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6):618619.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66268.
[4] 林蔚,戴伟良,肖平,等105例新生儿ABO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6):115116.
[5] 姜志勇,黄钰君,陈卓瑶,等微柱凝胶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热带雨林杂志,2010,6(10):672674.
[6] 张志文,徐家苓,王以芸,等IgG抗M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中国输血杂志,1992,5(2):8889.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