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阅读多元对话中教师角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语文阅读多元对话中教师角色

浅议语文阅读多元对话中教师角色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包含着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编者、学生与学生等多种对话关系。教师在语文阅读的多元对话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是一个研究者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实现课堂的多元对话,教师就要成为文本的研究者。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至少要读三遍才能开始备课:第一遍应该像婴孩一样无知阅读;第二遍应该像评论家一样挑刺读;第三遍应该像教育家一样思考阅读。唯有这样才能有深入浅出的非“教参传声筒”的自我文本解读;唯有这样才能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化为自己所理解的;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快速而正确的应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看似朴实的话,却蕴涵着教育的真谛。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育要有成效,教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多元对话。 二、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尔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是很耐人寻味的。既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就意味着师生间还有着“平等”中的“不相等”。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山东省初中语文第六届教学能手展示课中,郭丽娜老师在讲授《木兰诗》时,抓住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两句中的“愿”字,组织学生细读“木兰之愿”。通过对两个“愿”字的分析,学生深入理解了“爱国、孝顺”的精神本质,很有“四两拨千斤”之感。谭金芸教师讲授《答谢中书书》时,组织学生对“自康乐以来”前面加上不同的感叹词,来体会这篇小品文所折射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杨翠老师在讲授写作指导课《文章因细节而感动》中借助朱自清的《背影》的细节描写,让学生重温经典,跟着大师学细节。然后通过一篇学生习作片断:“我微微地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怎样的眼神啊?”抓住“愣愣地”设计了仿写练习,让学生轻松学会了“细化动作,特写细节”“巧用修辞,凸显细节”“变换角度,丰富细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延伸、重组,对学生恰当的引导,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编者意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实现了课堂的多元对话。 三、教师是一个提升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该是课堂的提升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笔者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学生都在感慨“金钱异化了人性”时,抛出一个问题:“在小说中有没有人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使学生走出对社会失望的阴霾。当学生找出“若瑟夫”因为是个小孩子所以保持善良的时候,笔者又补充了原文中“若瑟夫”成人后仍然保持着善良与同情心,使学生明白了:只要坚守,恻隐心、是非心、恭敬心、羞恶心人皆有之。 一位教师在讲授《凡卡》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一直在热烈地讨论凡卡的生活多么悲惨,但是热闹有余,学生的情感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这时老师出示了一首不完整的诗,要求学生根据凡卡的遭遇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完成这首诗,任务一出,学生就开始静静地思索。一会儿,一首首精彩的诗就创作完成了,学生深情地读着,好像凡卡就在眼前,而所有的学生在写诗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这节课的学习难点。在老师巧妙的设计中,学生体会了凡卡的悲惨遭遇,情感得到升华,还学以致用,学会了“对比”手法,这不就是一种提升吗? 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教师要作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引导者,一个提升者,形成多元的对话格局。 (孙秀洁 山东省泰安东岳中学 271000)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