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德格尔世界现象学四个来源
海德格尔世界现象学四个来源摘要:世界是贯穿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胡塞尔的视域理论,雅斯贝尔斯的限界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现象学,提出了既内在于主体又超越于主体之外的“在之中”结构。我们只有在理清这四个来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入到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之中。
关键词:实际生活世界;想象力;视域;限界
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
在对形式显示方法的发现与运用下,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在与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世界相区别的同时,又与胡塞尔思想中作为视域的“世界”有一定的分歧。但是,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思考仍是对前人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从这些思想家所生活的时间段上来说,海德格尔世界现象学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观念、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理念、胡塞尔的视域理论和雅斯贝尔斯的限界概念。
一、第一个来源: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
无论是从对现象的重视上,还是从真理观、实践观上,都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对海德格尔的影响。在弗莱堡讲座时期的海德格尔提出了“实际生活经验”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理论具有直接关联。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存在的意义展现于存在者中、现象界中。现象界不是一个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而是潜能与现实的统一。现象并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真实的“理念“的虚幻不定的表现形式。真理不在现象之外,它就在现象中,这个现象是一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发源地。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人类所作出任何肯定的判断或否定的判断,真判断或假判断,都以他经验到的“实际生活世界”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实际生活世界”,我们不去领会、综合与分解这个自身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判断将无从产生。同时,如果这个实际的生活世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未曾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关联,一人也就无法向他人传达信息,人与人之间也就不可能相互交流,同时也不可能判定一个判断的真假。他指出:“每一个句子之所以有意义,并非由于它是身体的某一技能所借以实现的一种自然的工具,而是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习惯。”1这些习惯存在着过分和不足,过于有序或无序,野蛮或怯懦,只有优秀的哲学家才能恰如其分地对待这些实际情况,杜绝“过分”和“不足”的危险发生,达到中道状态。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有德行的人就是达到中道状态的人,这种作为中道的德性具有真理性,它来自于实际生活,并可能随着实际生活境况的改变而改变。实际生活构成了真理、交流、理解的前提。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而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
在弗赖堡讲座时期的海德格尔指出,真正的事情既不是感性直观经验,也不是理论化的认识,而是人的实际体验。人们在体验活动中获得了前理论的、前对象的“东西”;这些来自于实际生命过程中的“东西”构成了感性直观经验的基础,理论化认识的前提。他指出:“一般东西并不属于理论化的脱弃生命过程,而是属于现象学的基本领域。”2现象学的“现象”即展现为对实际生命活动中的体验的描述,这种“现象”在更源初的意义上区别于胡塞尔的先验意识的同时与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相关联。
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实际生活经验”概念。这种批判表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直接相关于其对源初生存状态的理解,但对存在概念定义本身又表现出对源初周围世界本身的忽视。这种最自然、最切近的世界不能被专题地体验到,被源始地遭遇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存在者也不能被存在论地把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存在的意义存在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彰显于在人们的生产制作活动中;但是,在理论上,他却遗忘了活生生的制作过程,而是从物,从现成存在者的角度思考存在本身,最终,在他这里,存在也体现为一种现成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和一般存在者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永恒在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亚里士多德仍然是从存在者的角度探讨存在的问题,而错过了存在自身,错失了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
我们套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亚里士多德是在存在者层次上阐述人的实际的生存状态的,他保存了人生存的源始结构,将被柏拉图所贬低的经验世界的意义展现出来,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也是以解构的方式展开的。最终,在存在论层次上,亚里士多德没有超越柏拉图的理念论,仍然回到传统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没有将“实际生活世界”的动态的、源初的状态展现出来。这就是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的差别所在,是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区别所在。
总之,我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观念,直接启发了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直接导致了“在手”、“上手”理论的提出,而此“在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