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及回返-《老子》视域中盗、道之动.doc

相反及回返-《老子》视域中盗、道之动.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反及回返-《老子》视域中盗、道之动

相反及回返:《老子》视域中盗、道之动关键词:道;盗;相反;回返 摘要:道以周行、回返为特征,天地物人依道展开,皆以周行、回返为道路,其生、长、成不是远离本根,而是向本根的回返。与道相反者为盗,盗之展开以以己加于人,取物归于己为特征,以自身欲望意志为自己、为万物定方向,故无端在相反者之间转化流动。回返之动属于道域,相反之动属于盗域。 中图分类号: B22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12 现代学者解“反者道之动”(《老子》第40章)之“反”兼有两义:一是正反、相反;二是回返。照此解释,道、天、地、物、人一方面向其反面运行,同时又不断向自身回返。但道、天、地、物、人为什么会向其反向运行,又为什么会向自身回返呢?如此运行的根基何在?相反而回返让人联想起黑格尔“理性的狡黠”,似乎“道”刻意制作出相反的“不道”,并最终克服“不道”而归于道。事实上,道的运行只有一个方向:周行、归根。在两端之间相反相成之“不道”则是与“道”完全相反的另一条路——盗①。盗因人而生,由人而造,非道所使。 一、盗之动:美恶、善不善互生 时下常将《老子》第2章视为《老子》辩证法的经典表述,即将此段解为美恶、善不善之间相互转化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具体说来,持美恶、善不善之间相反而转化有如下说法:首先,以“有名”释之,如认为,美善“此二者,人也,非天也。是人为,破坏自然的,所以都是非恒名,因而也是非恒道,对道说来,乃是恶、是不善。……有名则有对待。”[1]22其次,以“有为”释之,如:“道常无为,初无美恶。才涉有为,便有美恶。”[2]84第三,以形而下、现象释之,进而认为此乃俗世之态,如:“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独立不改、永恒存在的,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期间充满了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2]84第四,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六对矛盾相反相成,是自然与社会的现象与本质,如:“这些相对的比较的关系,概括表达了自然与社会的现象与本质,并总述说:恒也,指明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1]2223 以有名、有为说美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名有为如何生成美恶?有为如何促成美恶之间的流转?这些都需要进一步阐明。以现象与本体、形而下与形而上两界之区分来说明美恶之形成,这是一个很好的洞见,但问题是:天地万物是现象界吗?变动着的现象不可以永恒吗?天地万物之运行是现象还是本体?两界的根基在哪里?相对、变动的现象如此呈现的根基在哪里?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万物作而复归其根被视为常道。在此意义上,以本体、现象,形而上、形而下来解释说明这些变动实未明其所以。在老子思想中,万物之“作”与“各复归其根”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变动的。归根是向道趋近的变动过程,变动绝非是形而下的现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法”实质是向道的趋近,严格说来,地、天都是自然如此,天地万物本然依道周行,或可说,本然处在道界。只是“不法之徒”以己为法,将自己及天地万物带进“不返”、“不归”之盗路,把天地万物带进另一界。不自生的天地都可以长且久,法地、法天而不自生的人也可以长且久。虚极静笃归根,就是“不自生”,以此贴近本根,以此获得“绝对、永恒”。 把几对矛盾当作是自然与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样解释亦不够。一则,美恶之间相互转化的根基在哪里?这是自然之恒(帛书本有“恒也”),还是人事之恒?如果是自然之恒,是天道,那么,以天为法的修道者就应该随善恶流动而执守一端,而不会得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结论。“无为”、“不言”不是执守一端,不是在美恶、善不善之间因流而流之,因处而处,而是放弃两端。据此,我们知此定是人事之恒,也就是《老子》所要拒斥的立场,也就是说,美恶、善不善之间的流动转化恰恰是需要规避的状态。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此处之美善根基在哪里?对于来路不明者保持足够的警觉,这是修道者首要的任务。换个问法就是:根基于大道的美、善与无根基的,或根基于小径、盗的美、善差异在哪里?天下皆知的美属于何种层次的美?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与“圣人”相对的“天下”指“天下苍生”,即没有得道,远离大道者。与此相应的是,“天下皆知的美与恶”主要指从远离大道的有限者自身出发,带着特定的偏好、欲望、视域所进行的评价。“美”,是基于且符合特定的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