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神奇的水土杨晓容.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一方神奇的水土杨晓容

这一方神奇的水土 杨晓容 历史的年轮,一年又一年,缠绕交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年轮叠加,岁岁年年。不经意间,吴江建县已经1100年了。冥冥上苍,给了它怎样的土地、气候、水系,在这1100年中,这片从水中升起的土地上,又演化了多少让人叹为观止的文明活动。   当我们在充分享受今日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成果时,很自然地回视起承载吴江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这片土地。   打开地图,翻开资料,行走吴江,启动思绪,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方神奇的水土。   功德无量的四季分明   吴江地处中纬度北温带,用气象专业术语描述,它属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它的气候特点就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这短短的20个字,是吴江气候特点的总结,而这些特点都是正面的、良性的、温和的、有节奏的,它不仅对吴江的动物和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吴江的文化形成和特点,包括吴江人的性格,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打开世界地图会发现,世界上和吴江同纬度的地区很多地方是沙漠,如非洲、西亚、南亚,为什么我们这个区域是一片肥沃的绿洲呢?曾任内蒙古气象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王长根给出了答案:处于副热带控制区的地区,世界范围内都是干燥区,我们这儿是个特例。这是因为这个区域虽然属于副热带,但紧靠太平洋西岸,经常受东南季风影响,来自大海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充沛降水量将沙漠变成了绿洲,这是上天对吴江的眷顾。   先说四季分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年初春季,时在3-5月,冷暖交替,阴湿多雨,日照不足,气温回升较慢;年中夏季,时在6-8月,梅雨明显,酷热不多,间有伏旱,日照充足,还有台风影响;夏后秋季,时在9-11月,常有干旱,时有阴雨,冷空气不时南下,气温下降;岁末冬季,时在12月-翌年2月,雨雪较少,北风盛行,严寒期短。    由于有了四季分明,使吴江的气候热的时候热,冷的时候冷。说它热,连南方过来的人在吴江度夏,都感觉到暑热难耐,因为吴江夏季,热的时候湿度大,气压低,使人非常难受,正是这种暑热,让正当拔节生长的水稻,能够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为秋熟丰产打下基础。   而它的冷,也让人生畏,比如来自东北或西北的人,冬季寓居吴江,就会感觉到特别的冷,主要是吴江冬季经常有连绵不绝的冬雨,造成了冬季的湿度大,如果连续几天不出太阳,或者天空中再飘出绵绵细雨,那刺骨的寒意,足以让人彻骨心寒。再加上吴江的室内普遍没有暖气,室内外温差不大,更让人感觉到吴江的寒冷。正是这种寒冷,让吴江大地上主要的越冬农作物,桑树和小麦能够减少生长速度,积蓄能量,低温还可以杀死很多病虫害,为来年的农作物春发营造健康的环境。至于其它的水生植物,也可以借助低温放慢生长速度,等待来年再发春。   吴江的寒冷,还促成了本地桑树种植的大发展,为吴江的丝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据史料记载,在明清以前,吴江地区的桑树并不多,桑叶不多,自然就制约了蚕业乃至丝绸的发展(以盛泽为中心的丝绸业主要是在清朝发展起来的)。自唐代起,太湖地区盛行柑橘类果树的栽培,并一直延续到明初。然而,从公元14世纪元朝起,中国气候逐渐转冷,到15世纪后,气候加剧转寒。史料记载,明清时,太湖多次被冰封,太湖诸港连底冻结,气候的转冷使得太湖地区的吴江不适宜种植柑橘,农民很自然地寻找其它适应寒冷的植物(吴中区东山西山的柑橘没有遭受灭顶之灾,主要是因为处太湖北岸朝阳,北有群山遮挡,形成了一个利于柑橘生长的小气候)。于是,他们选择了桑树,而桑树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无冻害之虞。这一选择,既是吴江农民因势利导的选择,也是上天的护佑。当然吴江蚕桑的兴起,还得益于宋朝以前北方连续动乱,导致了大量人口南迁、黄河中下游蚕桑生产有所削弱,特别是宋朝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业也向南移。但气候的变化,对吴江蚕桑业的大发展,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   行文至此,这又使我想起了目前吴江横扇、菀坪地区农户种植的柑橘,在吴江种植柑橘已经有了30年,期间虽然受到过一些冻害,但仍然能不断扩大面积,目前已达3000亩,这正好说明了吴江地区的气温又在回升。据吴江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1985至2008年的年均气温达到了16.5℃,比此前27年的年均气温高出0.8℃,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8年中,年均气温只有一年是16.7℃,其它7年都在17℃以上,变暖的趋势非常明显。   通过气温的变化,吴江农业生产的部类结构,由单纯的粮食独重向粮桑二元并重转变,当然,植桑养蚕主要集中在吴江的西南部,即太湖以东运河以西,以及太湖以南地区,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为打造吴江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因为有了粮食就可以吃饱饭,有了蚕桑就可以发展丝绸,就可以有衣穿,有钱花,农业副业齐头并进,古语说苏湖熟、天下足,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吴江在其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是,吴江的气候并不是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